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市陆条法(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市陆条法(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宋建国之时,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因为西夏这个祸害的阻隔,基本上变成了处于停摆的状态,北方草原贸易通道又被契丹占据。

    大宋要开展对外的传统丝绸,瓷器等出口贸易,只能另辟贸易通道。

    一扇窗户关闭,一扇窗户打开,大宋逐渐开始了海上贸易,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大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负责抽解(抽税)、博买部分进口商品、维护港口、发放“公凭”。

    凭着遥遥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宋朝船坞造出的多桅船,桅杆装有转轴,可以自由放倒、竖起,其中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船舱之内可以养猪。

    甚至还有更大的巨船(“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指南针技术与丰富的航海经验,宋朝海商将他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入印度洋,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再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进入红海,或越过苏伊士地峡入地中海。

    大宋也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但也有特殊规定,不允许“擅载外国入贡者”,这种轻朝贡、重通商的做法其实已经有了近代特色。

    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大宋对在海外招商做出大贡献的海商,还会赐予官职。

    当时整个大宋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大宋市舶司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主流的“十税其一”计算,可以推算出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

    大宋海上贸易的规模达到了五六十个国家,进出口货物在四百种以上,从海外诸邦进口大宋的宝货,多是珍珠、象牙、香料、药材、胡椒等天然产品,而从大宋出口至诸蕃的商货,则主要为陶瓷、丝绸、纺织品、茶叶等手工业制品,这完全是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构。

    已经市舶机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成熟,使朝廷对海外贸易掌控力的加强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宋朝不同时期的征税比例是不同的,但大体都是“十税其一”。由于来宋朝进行贸易的蕃客带来的货物通常为珍珠、象牙、香料等奢侈品,所以这些被抽走的货物是宋朝非常重要的财政收入。

    市陆司的一切都是借鉴市舶司而来,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便是征收关税,也就是所谓的“抽解”。

    说来说去,这才是阿扎萨兰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只是他现在完全把不准大宋的脉搏。

    “可以,既然有前例可循,那就‘十税其一’吧。”

    这个回答显然让阿扎萨兰有点意外,他没想到这位大宋的王爷会如此痛快。

    “王爷真是快人快语啊,我花剌子模商队不胜荣幸之至。”

    阿扎萨兰在一阵忐忑之后,突然得到了赵似的答复,脸上一幅如释重负的样子。

    “王爷,在下想代表花剌子模商队设下酒宴答谢王爷,不知王爷什么时候方便?”

    阿扎萨兰觉得礼物送得太值当了,为了维持这种友好的关系,再破费一顿饭显然不是什么大事。

    “贵商多虑了,如要设宴,也是本王做东,这些繁文缛节就不必了。

    只是,我大宋今日要重开榷场,和各国贸易往来,贵商如果不嫌麻烦,请代为宣传一二如何?”

    阿扎萨兰一愣,随即爽快地答应了,虽说同行是冤家,可大宋一旦决心开辟商道,阿扎萨兰知道这种事情多赢才是王道,长期下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反之如果大宋商道开通失败,他来大宋也会举步维艰。

    赵似也在心里暗暗长出一口气,在临走之前,他和钟粟有过一次长谈,当时钟粟的一些预见,他并不完全赞同,但现在看来,钟粟虽然身在汴京,却深知各国渴望和大宋通商,本来觉得会有一些难度的开头,没想到如此顺利。

    钟粟啊钟粟,你小子有种,这种事情你都能猜到,赵似暗暗感叹。

    “王爷请放心,大宋如此宽带我各国商贾,只要在下回去一趟,必定传遍各处。”阿扎萨兰满口答应。

    赵似拍了拍手,很快有四名壮汉抬进来两口大箱子,赵似亲手打开,阿扎萨兰低头一看,是一沓沓的纸张。

    如果说让他在回国时为花剌子模王带上一封国书,虽然有点儿不符合礼节,单也勉强可以,但这么两大箱子,怎么可能是国书?

    阿扎萨兰有点儿蒙圈,他回讲生涩的汉话,但并不认识几个汉字,倒是一旁的跟班一眼就认了出来。

    “《汴京头条》?原来是《汴京头条》,这上面是大宋的《市陆条法》。”

    他这一说,阿扎萨兰似乎明白了,口说无凭,递交国书未必能够立刻起作用,《汴京头条》的名头已经在西域传播,将这东西散播出去,效果绝对会好很多。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