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市陆司(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市陆司(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宋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做法,但有所不同的是,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在这个基础上,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cuslaa的《宰执天下》中说道:“宰者宰相,执者执政。上辅君王,下安黎庶,群臣避道,礼绝百僚,是为宰相。佐政事,定国策,副署诏令,为宰相之亚,是为执政。”

    因为分权,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看起来对唐朝进行了一番修正,并但事实上不算科学,尤其是到了北宋中后期,冗官冗政几成泛滥之势。

    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朝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没有人能够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所以越来越多的官吏往往可以混吃混喝无所事事。

    说这些人无能,显然是不科学的,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压力,明明可以靠脸吃饭,谁愿意累死累活地去奋斗?

    大宋一下子多出来的西夏这一大片土地,大宋冗官的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还不够用了,至今在西夏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大宋居然处于无人可派的状态。

    其实一开始,大宋没有多少官员愿意去边地,条件不好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充满了不可知性,谁知道会不会一去不回埋骨他乡。

    但蔡王赵似和汴京大学的学生的确带了一个好头,尤其是汴京大学的学生,去了不久自然会和家中有所联系,很快一些消息便传开了,那里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而且还比较容易出政绩。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身为地方父母官,最主要的任务自然是劝课农桑,那些无人区本来就是被沙漠包围,自然不在考虑之内,可河套地区水草丰茂,再加上有高产作物,还有不断迁入的大宋百姓带头,三两年时间便会做出很大的成绩。

    还有一点便是,大宋为了边地的发展,还有各种各样的免税政策,钟粟之前就有过一个大概的谋划,曾布后来的一份详细扎子,将这些事情完全变成了国策。

    如此一来,边地反而成了一些官员向往的地方,收益高,而且自主权大,那就意味着官员本人也可以获利多多。

    千里为官只为财,这话古今通用,赵佶也是心知肚明,没有利益的刺激,谁愿意去?口中的忠君爱国是一回事,真需要为大宋赴汤蹈火的时候,能留下的一定是少数。

    边地开发之初,有些事情不能过于较真,等大局彻底稳定,还可以慢慢调整政策。

    首先要做的,是让这块地方被大宋完全控制,然后再考虑其他。

    事实上,就算这样,这块地方取之不尽的各种矿藏收益也是非常惊人的,有了矿藏和马场,大宋便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大宋获利,来边地的各级官吏同样有好处,将不少人的利益和这块地方彻底捆绑起来,才能让这块地方被大宋牢牢掌控。

    新的情况出现了,大宋的政策其实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许一开始没有人注意,但等注意到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就像成立一个机构,完全就是应运而生,或许有点突兀,但仔细一想,其实毫无违和感。

    尤其说到市舶司的时候,其实众人很快便发现,海外贸易有专门的机构,这西北商道一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谁知道还有多少事情,没有一个管理机构显然是不行的。

    如果再多想想,汉唐时期这里的贸易地区非常频繁,但到了大宋,很多地方都沦为外族控制范围,如此一来,商贸活动直接被终结。

    虽说还是有一些商人会通过各种办法和大宋商贾进行互市,但其规模恐怕还不足汉唐之时的一成,更像是走私。

    现在情况不同了,如果进一步处理好和吐蕃、鞑靼的关系,这条繁荣无比丝绸之路的盛景必定会再现于当世。

    “说说看,这个新的衙署应该叫什么?”

    大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其中尤以江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拥有河港、海港达100多处。

    当政府意识到商税在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宋太祖开宝四年在广州设市舶司,宋太宗瑞拱二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又分别设市舶司于杭州、明州,之后温州、泉州等地的市舶司也相继设立,在一些较小的港口则设立市舶务或市舶场,它们的共同职责就是管理对外贸易。

    一开始,宋朝政府仍采取“州郡兼领”的办法管理市舶司,由地方官员充任市舶使。

    宋神宗元丰三年,海外贸易体制再次改革,免除地方长官的市舶兼职,改由“专委官”的运转使直接负责市舶司事务,从此市舶司又地方兼管一跃成为了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