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定位炮(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定位炮(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灵州以南十里,大宋东线大军全部集结完毕。

    夜幕降临,星垂大地,滚滚灵州河绵延向北而去,二十万大宋军卒披坚执锐枕戈待旦。

    种师道知道,他要指挥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城战,这是一场对于大宋来说意义重大的战役,多年前,大宋军在灵州城折戟沉沙,从此以后再也无力北顾。

    现在,大宋军队强势归来,如果这次能够取胜,种师道将彻底进化为大宋最耀眼的将星,整个大宋都在翘首以盼这场伟大的胜利。

    弦月西斜,跨越数十里的军帐除了巡哨的军士,还有一人仰望星空。

    西夏这次算是下足了血本,所以几乎不存在取巧的余地,实力硬啃才是主旨。

    种师道明白这次战斗的意义,他甚至肩负的使命,此前的每一场战役,输了还可以再来,或者还有补救的可能。

    但是这一次,一旦失败,大宋军队的士气有可能跌回谷底,大宋朝廷会因此二次蒙羞,西夏人的嘲笑会像阴霾一样持久笼罩在大宋人的头顶久久不会散去……

    晨光熹微,随着一通随着地面一起震颤的战鼓响起,大宋攻城兵随着号令开始挺近灵州城。

    在距离灵州城五百步的地方,宋军停了下来,继续前进,便回进入西夏神臂弓的射程范围,贸然冲锋是最不可取的。

    《梦溪笔谈》记载,西夏神臂弓其实是一种“偏架弩”,由弩身,弩机和踏蹬三部分组成。

    踏蹬,就是放在地上,用脚踩住,然后双手拉弓上弦。用脚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获得更强的动能,让箭射得更远。弩机,是神臂弓的半个灵魂。有了弩机,射手既能长时间保持射击状态,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瞄准敌人。

    真正的西夏神臂弓,弩身的制作非常复杂,已经达到了神秘的状态。

    而且弩身的制作材料还绝对要求原产地,主要材料是西夏所产的一种韧劲十足的木材和西夏所产的一种成年公牦牛的巨角。

    西夏一朝,神臂弓的制作都被列为国家机密,传说大宋曾花高价买来走私的西夏神臂弓,然后尝试逆向研发,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种师道甚至固然不知道神臂弓的制作工艺和方法,但却深知其强大的威力和超远的射程,账面数据说是超过三百步,但安全距离最好保持在五百步。

    五百步的距离,也只有重型抛石机勉强可以做到,但灵州城毕竟不是兴庆府,受限于城墙的坚固程度,所以仅仅设置了四架,大概因为对大宋的进攻方式不是太了解,所以目前并没有试射一次。

    相对与西夏,大宋却有更加巧妙的办法。

    目前运送到战场的抛石机,抛射一百斤的物体,最大有效射程不足三百步,完全无法将石弹打进灵州城中,但大宋现在已经基本放弃了石弹,木盘引信炸药包和火油精燃烧弹才是最强的攻城利器。

    一百斤的石弹可以抛射不足三百步,但如果换作三四十斤的炸药包和燃烧弹,射程便可以达到六百步甚至更远。

    “发射定位炮。”

    随着狄云飞的命令,一发石弹呼啸着向灵州城打去,石弹并没有砸向城墙上的守军,只是打在了城墙脚下。

    西夏人最初意味大宋军要攻城了,但看到只是孤零零的一颗弹丸,只是做了一个常规规避动作,但随着石弹临近城池,他们已经看出,这颗石弹显然射程有限,随即放下了手中的大盾,就算是胆小的军士,也仅仅做出来一个战术后仰的动作。

    果然,石弹并没有建功,砸在地上一声闷响溅起了一片黄土。

    一阵大声的嘲笑和叫嚷从灵武城头传出,哪怕是五百步外的大宋军照样听得清清楚楚。

    狄云飞丝毫不为所动,举着前不久从汴京大学送来的天眼神镜,只是机械地说道:“抛射角度上调零零五,表尺一百,一二三队向西零一五,四五六队向西零一零……”

    随着汴京大学兵工学院的努力,一种外挂式表盘出现了,虽然看起来有些粗陋,但比起原来完全靠目测调整抛石机显然精确了许多,狄云飞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种有趣的指挥方式,他沉溺其中,打中目标才是他的目标。

    和大宋军的情况相比,西夏人的表现显然有些无知,殊不知,接下来他们只能死于无知了。

    没打着,什么也没打着,看来这已经是宋国抛石机的最远射程,实在不值一提,如果想打到城头上,势必阵线就要前移,来吧,再近一些,尝尝我们神臂弩的滋味,西夏人不仅有一些得意,果然,大宋军还是花架子,然并卵。

    不过这只是大多数不知就里的人的看法,灵州守将李延忠却不觉得值得好笑,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大宋伐夏大元帅种师道,曾经让他们吃过不少苦头,如若不是西夏有更多的骑兵,情况还真不好说。

    “切不可大意,保持防御姿态。”

    他迅速向传令官吩咐了一句,传令官在城头一路急奔,传达着李延忠的命令。

    不要大意的命令是正确的,但同样没有什么卵用。

    就在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