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勘探作(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勘探作(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西夏发出征兵令,别说是钟粟,枢密院也有所预料。

    十万西夏大军,两个月中几乎被大宋给灭了一半,虽说大宋军奉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略,但因为骑兵数量的不足,这消失的一般人,倒也不是全部变成刀下之鬼,有一部分其实是看到形势不对逃走的。

    大宋军士战损虽然小,但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而且还有铁山、煤矿、马场之类的重要设施,多少也得留一部分驻军,如此一来也有一些吃紧。

    百万大军听起来不少,然而大宋疆域广阔,对吐蕃、契丹这些人都要有所防范,算下来机动力量显然有些少了。

    “官家,如若我大宋也要征兵,也不是不可以,因去岁开始,粮食产量大增,人丁亦增加了数百万之众,就算二十抽一,也可轻易增加十万之众。”

    曾布提醒了一句,大宋人口基数太大,增加几百万人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这些事情之前户部已经说过,赵佶有印象。

    但当曾布说可以轻易扩军十万,他还是有些吃惊。

    十万之众,十万之众很少吗,怎么听曾布的语气,显然毫无压力。

    在看看手中的这份民间义军名单,他好像懂了,人民群众向战之心强烈啊。

    以往扩军征兵,一向不是什么简单事情,各种人间悲剧往往都是因此酿成的。

    但看现在这个样子,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其实赵佶还没想到的是,大宋百姓对伐夏战争已经有了新的看法,在家中呆着,固然有高产作物可以满足温饱,但生活质量始终就那样,再也难以继续提高,但上了战场就不一样了,只要能够确保活下来,大战一结束,继续当兵有军饷,不当兵还可以获得不少土地,虽然要生活在边地,但天天有牛羊肉吃,皇上的日子也就这样吧。

    有了《汴京头条》,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大宋传播,大宋的政策也被各个角落的人知晓。

    除了这些,目前在伐夏前线作战的士卒,他们会隔一些时间寄回家书和发到手的军饷,这都是很好的宣传内容。

    其实最吸引人的是,这各家各户去的人,大多数到现在还活着,而且从家书中的内容看,似乎还过得有滋有味,有些还因为军功得到高升。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大宋百姓不再觉得当兵就是去送死,反而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如此一来,曾布说的十万之众其实极为保守,他也是担心万一征兵过多会引发民变。

    “也罢,种帅前方作战,西夏兵败如山倒,我大宋军也不是铁打的,再征召十万还可解疲惫之虞。对了,军饷粮草情况如何,还可支应?”

    曾布接着说道:“供应数月不在话下,不过再过最多一月,东南各路稻米丰收,而后土豆、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也会相继产出,倒是不足为虑,不过这饷银,或许会稍稍有些紧缺。”

    大宋富庶,不缺钱但缺铜,金银这些硬通货相对于一亿人的人口基数,显然有些捉襟见肘,赵佶也心里有数。

    “朕知道了,钟卿,此事还得着落到你这里啊。”

    赵佶知道,钟粟曾在先帝哲宗时便和张潜一道献上《浸铜要略》,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宋的缺铜问题,但起码也有缓解的作用。

    现在军饷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还是因钱荒所致,钱荒的原因自然是金银铜等贵金属稀缺。

    “官家放心,张潜年迈,但其子张甲已得其父真传,臣现在也有了一些心得,臣想将其招揽入京,然后由新科探花尉迟雷带同汴京大学一干人等前往会州一带勘探。”

    “会州?会州有铜矿吗?”

    赵佶有些吃惊,曾布等人也看向了钟粟,虽然他们不是研究矿物,但也算是饱读诗书,什么《管子·地数篇》《太平御览·地部》之类,虽然没有四书五经熟悉,但也算略知一二,但从来没看见过哪里记载会州有铜矿。

    “官家和诸位请放心,臣近年反复研究会州山川形势,虽未亲至,但可以确保此次会州之行一定会有收获。”

    研究会州山川形势?这话怎么听都像是搞堪舆风水之类的人说的,实在难以取信于人,曾布章惇这些人其实都不相信这一套,但赵佶却一直对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所以曾布等人心里明明有想法,但却装聋作哑。

    所以赵佶一听,反倒更加深信不疑。

    “钟卿还需要什么,尽管提出来。”

    “官家,会州等地地处宋夏边境,虽已平定,难难免会有小股流寇作乱,加之矿藏勘探所需人手众多,是否可以从会州驻军中调拨一些人?”

    “这个自然,朕随后下召,会州驻军,三百以内随意调用。”

    赵佶当即保证。

    “此外臣想请官家借一人,有此人相助,勘探会更加顺利。”

    “哦?你要借何人?”

    “钦天监监副赖布衣。”

    钦天监就是古代的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二把手称为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