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麻烦就这么解决了(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麻烦就这么解决了(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朝廷一次奖励汴京大学二十万钱,钟粟大手一挥,书院再补贴二十万,全部奖励给这次考中的举子和书院的先生。

    消息如同炸雷一般在到处传播,本来汴京大学霸榜已经在大宋形成了一场地震,他又开始疯狂发红包,这让已经不太过问时事的给事中舒亶突然发生了兴趣。

    对于舒亶,钟粟还真不陌生,因为这货就是“乌台诗案”的炮制者之一,曾经把苏东坡搞得狼狈不堪。

    其实,这货也不完全是个混蛋,年轻的时候,他还是一枚学霸,宋英宗治平二年,舒亶考中进士,仅24岁的他在礼部考试中获第一名。

    后来他出使西夏,向对方宣示朝廷旨意。西夏将领将钢刀架在他颈上威胁,但舒亶神色自若,慷慨陈词。这些壮举感动了尚勇崇武的西夏君臣,最终接受宋朝划定疆界的意见。完命归朝的舒亶功升奉礼郎,后又参与更多的朝廷政务。

    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后,他坚决站在了改革派一边。

    本来这只是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但一开始便带上了政治派系的博弈。

    既然要玩党争,那就干脆玩个大的,他一番“审时度势”,选择与李定同劾苏轼。

    不得不说,苏东坡当时的才名实在有些大,几首火爆的文章诗词一路火花带闪电,让他的流量直接横扫大宋,虽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有些人认为不讲武德,平仄格律存在问题,有小白文的嫌疑,但却始终处在大推状态,高居畅销榜榜首,以至于让很多人嫉妒得眼睛里冒火。

    大概在舒亶看来,这占据C位的苏东坡显然抢占了他的推荐位,所以便从他的文章诗词中抠字眼,设法找到关于XXOO或者历史虚无主义之类的描写,就是不能将他封杀,也要将他的部分文章诗词下架。

    当时的责编头脑还是有些糊涂,最终这样手段居然成功了。

    现在这头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居然再次跳出来了,而且他居然纠集了一帮无聊文人。

    弹劾钟粟的奏本很快递到了御前。

    “老钟,看看吧。”

    “这,臣只是想奖掖一下学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已——”

    “奖掖是没错,你奖掖什么不好,给了你二十万钱,你还嫌少,又追加了二十万,你这不是成心找事嘛。不就那个什么榜了?”

    “霸榜。”

    “对,就你说的霸榜,你这叫得意忘形。”

    赵佶显得有些焦躁,对这些没事找事的文人,他真的有些反感,但如果不是钟粟这么玩,他们其实还真找不到什么机会。

    “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官家你想啊,如果只是不痛不痒地奖励一番,他们同样可以说我钟某小气,出手大方一些,他们又说我挥霍国帑,总之两下里都不是人。此事其实不用理睬,只需等个十天半月自见分晓。”

    “五六日,为何是五六日?”

    “官家,说出来就不灵了,到时自知。”

    钟粟笑着说道,赵佶摇了摇头,他虽然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钟粟从来都不会瞎说。

    三日过后,赵佶又看到了一份联名奏疏,这次不是一某个人为主,居然是一拨读书人,他们对钟粟的汴京大学大加赞赏,对舒亶的做法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他们的角度也很巧妙,居然从颂扬苏东坡的角度出发。

    奉承钟粟,有失文人风骨,老苏是大宋文人中硕果仅存的前辈,为他说多少好话,也没有人笑话。

    这些人也巧妙地抓住了一点,那就是舒亶曾经疯狂攻击过苏东坡。

    钟粟很快就看明白了,这哪里是某些文人集团坐不住了,其实是几大书院伸出橄榄枝的前奏。

    汴京大学成立之初,几大书院大概觉得这只是某位豪横的公子爷闲得无聊,但当皇帝加持,苏颂、程颐、苏东坡这些大佬出面后,马上便引起了一番关注。

    此后先有太学主动和汴京大学开展师生交流,几大书院依然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太学已经过气,这样的做法就如同病急乱投医。

    然后嵩阳书院主动邀请汴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几大书院内部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这次的汴京大学霸榜事件,让他们再也无法淡定。

    直接提出和汴京大学开展合作,文人的风骨往哪里放,恰好舒亶这厮莫名其妙对汴京大学进行了一番攻击,他们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拔刀相助,为接下来的合作铺垫一番。

    赵佶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看热闹了。

    文人间的争斗,就算赵佶亲自出面也难以平息,如果要听他们各自陈述理由,他们完全有能力口干舌燥地讲个三天三夜还不过瘾。

    所以不如让他们大乱斗,朝廷还是该干什么便干什么。

    赵佶终于明白了钟粟的话,原来他在这里等着呢。

    紧接着,舒亶又上了一道札子,很厚的那种,赵佶甚至都没有耐心去读完。

    这次文人们不再继续上札子,而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汴京大学,不对,是对苏东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