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王知州的顾虑(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王知州的顾虑(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调拨军粮就这样结束了,别说曾布了,户部尚书欧阳宗文突然觉得过于轻松了

    大宋已经多年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事,虽然说边地依然有小规模的战争,但粮食供应已经形成了惯例,倒是没有太大的压力。

    可一旦突然有了额外的支出,往往会出现一阵手忙脚乱的情况。

    五六万石真不算太大的数额,别说秦州调拨了,即使是直接从汴京调拨,最多也就成本高一些,倒是不至于忙乱不堪。

    至于这种少要的做法,倒是让朝廷有些意外。

    就在等消息的这段时间里,种师道显得气定神闲,王知州却有些坐立不安。

    他也明白,调粮这种大事情,往往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关系,种师道不说,他也不便多问。

    王知州再次想到了种师道说的粮引子,啥叫粮引子,难道朝廷拨付上几万石,另外更大的缺口会自动补上,怎么补,总不至于粮食从天而降吧?

    就在王知州的惴惴不安中,朝廷调拨的第一批粮食已经距离兰州不足百里,先行的运粮官提前传来了消息。

    虽然说数量明显不够,但总能支应一段时间。

    可这粮引子是个啥意思?王知州一肚子迷糊,这粮草真出了问题,他是需要担主要责任的,种师道只是因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关系,才因此和民政有了交集,若非如此,两人未必有多少见面的机会。

    看到王知州略显无奈的表情,种师道也觉得有些好笑。

    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做法好像越来越像钟粟了。

    如果说战阵之上,玩阴谋耍诡计,将敌人骗死,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这关乎民政事情,他还真是从来都没想过,难道自己在这方面也很在行?

    “老王,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这生产建设兵团和高产作物种植如果出了问题,你我都逃不脱干系的。”

    种师道这话的意思王知州自然明白,他一听反而有些不好意思。

    “老钟多心了,现在你我就在一条船上,此事如有差池,真不是能否逃脱干系的事情,你别误会。”

    种师道点了点头,和王知州相处了这样一些时间,他渐渐发现,这边地的文官其实和朝中的文官还是有一些不同。

    朝中文官集团,一个个都是玩阴谋的高手,明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往往得拆开分成八瓣,一把手皇帝就算智商绝高,被蒙在鼓里也很正常。

    当然,事情终归会解决的,但解决的过程真的很难看。

    老王就不一样了,以前是怎么个样子他不知道,但现在这副德行,有时候和戆直的军汉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目前对粮引子猴急的样子,哪有一方大员四平八稳八风不动的样子。

    “你真要现在知道吗?”

    种师道觉得,再隐瞒下去弄不好会将王知州给憋疯的,王知州当然知道这话的意思。

    “那是自然,说说看。”

    种师道对着周围的随从扫了一眼,王知州会意,立刻将堂中所有人都摒退。

    “没提前给你说,主要还是担心万一走漏了风声,到时候说也是一样的,既然你急着要知道,那我便告诉你,我是这么想的……”

    种师道说完,王知州的眼里冒着金光。

    “老王,丑话说起前面,如果提前走漏了风声,让那些百姓反了,朝廷那里你我便以死谢罪吧。”

    种师道说的疾言厉色,他也担心,万一这王知州有别的想法,这事便有黄了的可能,所以说得严重一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事你早不说,老钟你就放心吧,保准好好敲这些家伙一笔。”

    “不是我不早说,你也知道,朝廷那里究竟能否拨付粮草还不好说,这不是消息刚传来嘛。”

    “也对也对,此事就这么定了,等再过两个月,好戏就可以上演了。

    今儿高兴,我这里正好弄来了两头关外的羯羊,肉嫩着呢,一起尝尝。”

    王知州知道种师道的计划,顾虑打消,一下子心情大好。

    “哦,我那里有钟侯送我的一坛百日醉,一直都舍不得喝,今日高兴,我派人取来。”

    种师道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

    兰州府的一处豪宅中。

    七八人围桌而坐,虽然说兰州府地处边地,但桌上居然摆着各色时令水果。

    只是,几个人似乎对这些稀罕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

    “老八,你打听到的消息可是准确?”

    一个丝绸金玉缠身的老头正色问道。

    “大哥,准确无误,兰州府要求调拨粮草的公文早就发出去了,朝廷那边,似乎已经拨付了三万石,已经在运往兰州的路上。”

    被唤作老八的人目中精光闪烁,显然在这帮人中担任探子的角色。

    “三万石,杯水车薪而已,最多也就两三个月,那些泥腿子没有粮吃,还不将州衙给掀了。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