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生而知之者(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生而知之者(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种师道可不是莽汉,他有自己的主张。

    自从从钟粟手里得到了张叔夜的“兰州山川形势图”后,他一直在琢磨。

    闲暇之余,他会亲自去图中标出的重要位置去勘察。

    兰州府一带兵荒马乱,能够自由出入的地方不算太多,有很多地方处于犬牙交错的状态,不带军队一般不敢贸然前去。

    种师道作为带兵将军,他知道有些险还是得冒。

    到了这支千人吐蕃军出现的时候,种师道已经踏遍了大部分具备军事价值的地方。

    所以就算兵力不如对方,他也有把握周旋一番。

    古代打仗,主要靠的是冷兵器,地利的因素极其重要,所以以少胜多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另外,种师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必杀技,那就是钟粟告诉他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十六字诀钟粟目前只告诉了种师道和张叔夜、宗泽三人。

    张叔夜和宗泽到底体会到了几成,暂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种师道却颇有心得。

    其实就在钟粟刚刚告诉他的时候,他已经精锐地感觉到了这十六个字中含有的作战指挥。

    只过他不明白的是,从没有过带兵打仗经验的钟粟,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得知这个的。

    但这种东西,能告诉他已经是极大的信任,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牢牢记住不问出处。

    而恰好有一千吐蕃人来送人头,正是一试身手的大好时机。

    因为这两个原因,种师道才会选择以五百大宋军对阵一千吐蕃骑兵。

    最后的结果出乎了种师道的意料,他本来觉得,能够击退这一千吐蕃军便算大功告成。

    可没想到的是,吐蕃军居然被杀得死伤惨重,直接丢下了近两百具尸体。

    这还不算,还有跑的慢的一百来人居然做了大宋军的俘虏。

    再加上中途跑散了一些,吐蕃军最后只回去了四百人。

    打败了吐蕃人,种师道才知道,这支千人吐蕃军是溪赊罗撒账下的桑乌冬赞将军的人。

    桑乌冬赞几乎气得发疯,虽然在形势上,吐蕃弱于大宋,也以大宋为正统,但适当搞点剽掠之类的,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之一。

    种师道的大名他们自然听过一些,所以这次才会出动一支千人部队来,但还是没想到被打残了,这简直就是吐蕃军剽掠大宋边境有史以来的惨败记录。

    盛怒之下的溪赊罗撒用马鞭将桑乌冬赞直接打成狗了,但他也知道,这件事情也只能这样了。

    死了的就死了,但那些俘虏倒是个麻烦,而且这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总不至于让呆在宋军的地盘吃土吧?

    桑乌冬赞最后一咬牙,请求溪赊罗撒,还是他想办法去赎回来。

    至于赎金,玛瑙和牦牛自然是最好的。

    当桑乌冬赞带着玛瑙赶着牦牛来到距离兰州府城三十里的地方时,王知州几乎高兴的涕泪俱下。

    对于吐蕃的剽掠,大宋一直保持着克制,不是因为不敢打,而是朝廷的指令来去往往无比麻烦。

    所以不少兰州府的将领宁愿吃点小亏,也不愿意冒着擅自调动兵马被弹劾的风险随意出击。

    这样一来,兰州府的守御,一直以来便有些被动,甚至可以说不太走心。

    好在吐蕃人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敲一榔头打一棒槌便走了,也不会干出太过分的事情。

    种师道自然也明白,到了这个地步,还是见好就收。

    玛瑙牦牛照单全收,俘虏一个不剩全部放回,留着只会浪费粮食。

    桑乌冬赞也是一句废话没有,带上俘虏黯然离场。

    王知州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掺和任何意见,他知道自己之前低估了种师道,也高估的吐蕃人。

    他也明白,无论如何,种师道不可能独吞这笔玛瑙和牦牛,赃物见者有份,好歹也是兰州知州,种师道总不至于太吝啬。

    分赃的结果更是让王知州大出所料,种师道只是将一些玛瑙折算成铜钱,然后奖励给了这次出战的五百军士,同时按制抚恤了伤亡将士。

    至于剩余的玛瑙和牦牛,他自己丝毫未取,全部送给了王知州。

    王知州差点就把种师道当成亲爹,虽然剩下的钱不算很多,但这几乎就是白得的,至于如何处置,那自己全在自己。

    但种师道随即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让他以兰州府的名义,开始陆续招募流民,然后妥善安置。

    王知州明白了,种师道显然对钟粟的高产作物非常有信心,这么做就是要让兰州府再度爆发以往的荣光。

    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可如果有种师道这样的将军坐镇,高产作物真的能够适应兰州的气候环境,王知州觉得似乎还是很有希望的。

    真正要叙功的话,兰州府一旦能够雄起于西北,功劳最大的还是他王知州。

    这对王知州是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