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五百九十三章 王爷威武霸气侧漏(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五百九十三章 王爷威武霸气侧漏(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端王赵佶再次下海掘金的消息已经遍布汴京,甚至开始向四处传播。

    各界的讨论有褒有贬,但很快有人站出来了。

    赵佶还是有不少死忠粉的,理由无他,他的艺术水平在大宋还是得到认可的。

    王爷无非就是参与了经商活动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大宋人人好商,端王就不行了?

    端王不用吃喝拉撒睡女人嘛?

    姑且不说这些民间死忠粉了,朝廷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引导。

    有一位醉心于艺术的王爷,总比有一个工于心计觊觎大位的人好吧。

    不管是赵煦,还是皇家内部,这次几乎都达成了一致。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宋可是以世界第一文化大国自居的,难道就不能多搞搞一个文化产业?

    不但要搞,还是王爷亲自挂帅,这阵势谁能比得上。

    一番纷扰之后,各界逐渐开始息声。

    但造纸坊却在这一阵讨论中迅速建好了。

    毕竟不是过于高精尖的工厂,加上钟粟旗下原有的产业体系强力支持,又有李员外这样的好技术人才,这样的建设速度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很快,所谓的古法宣纸开始生产。

    第一批纸,钟粟还是适当控制了产量。

    其实都没必要刻意控制,李员外之前是小打小闹,那一车纸几乎是多少年的积攒。

    可这次是规模以上的生产,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一来,为了确保宣纸的质量,便刻意没有追求产量。

    就在端王再入商海掘金的余波还没完全散尽的时候,《汴京头条》再次刊登一篇文章《端王为古法宣纸代言》。

    什么叫代言,很多人一看到这个标题,有点反应不过来。

    但他们将全文通读了一遍后,总算是明白了。

    汴京舆论界再次掀起渲染大波。

    大家明白了,看这样子,端王赵佶显然要一条道走到黑了。

    钟粟之前其实也谋划了一番,他刚开始甚至在考虑。

    要不要直接来个现场发售,由赵佶现场进行。

    如果有人能够一次吃下三百刀,可以获赠赵煦签名一个。

    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有点过分了,如果在赵佶面前提出这样的要求,赵佶恐怕会产生打死他的想法。

    但造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用赵佶的名头还真有点亏。

    想来想去,这件事情还是得和赵佶商量一番,万一他真同意了呢?

    端王府中,赵佶正在看关于自己的第二批文章。

    他的脸色时而红时而青,看完文章,他倒是没有多么生气。

    自己最近怎么老是被钟粟各种曝光,是我的名声过于光辉灿烂了?还是自己真的走错路了?

    写字画画本来就是本王喜好啊,就连皇兄都没说什么,那就意味着自己没错。

    可由着钟粟这么折腾下去,情况好像不太妙啊。

    就在他思虑万千的时候,管家通报钟粟来了。

    来了更好,赵佶这次庄严承诺,无论如何要问个清楚。

    我可是大宋的端王爷啊,怎么感觉被钟粟这小子涮来刷去的样子,这么做不太合适吧。

    “端王爷好!”

    钟粟说完便随意地坐在了赵佶的对面。

    “上次还没玩够吗?你说你这倒是啥意思,本王和你关系还不错吧?”

    赵佶说这话的时候,甚至还带着意思委屈。

    “端王觉得这么做有问题吗?”

    钟粟一脸不解。

    “本王可是大宋王爷,你这么三番五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本王不干王爷了,现在都专心造纸了。”

    赵佶说着,手中挥动着最新一期的《汴京头条》。

    “这才第二次啊,还没到三番五次。王爷想多了,这造纸坊不就是你我合开的吗,这样有什么不妥吗?

    王爷加盟,参与宣纸促销,多好的办法啊。”

    “钟粟,你别太过分了,和你合开是没错,可你这么做,将本王置于何地?

    本王可是王爷,虽然喜好书画,但却不是你赚钱的工具。”

    赵佶这次真有点生气了,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好像受到了挑战。

    “王爷,你这就想多了,你不要自己把自己往钱上面扯,得有信心。

    你想啊,这可是澄心堂宣纸啊,我大宋文运昌隆,还不得靠皇室成员同舟共济吗。

    如果是我来当这个代言人,不是不可以。

    可我是什么人,无非就是三家书院的破山长而已。

    当然,我还挂着国子监司业的职衔,可是世人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司业是干什么的?

    所以我干这个根本就没用,但端王出马效果就不一样了。

    你不说到上次也就罢了,你很少去官家那里对不对,不去自然不知道官家的想法。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