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一十一章 铜矿(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一十一章 铜矿(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钟粟和张潜来到大缸跟前,伸出手去就将之前的大铁板略显吃力地拿了出来。

    大家只觉得眼前黄灿灿的一片,铁板没入蓝色液体中的部分,已经完全变色。

    “点铁成金?怎么变成金了?”

    大臣中一阵骚动,他们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就一会儿时间,铁板怎么就变成变成黄色了。

    “这才是真正的水法炼铜技术啊,没想到葛洪书中的记载居然重见天日,我大宋幸甚啊。”

    工部侍郎洪铸沉声说道。

    “什么,洪侍郎,什么是水法炼铜技术?”

    总算有几个官员头脑理智一些,很快便觉得,世间是不存在所谓的“点金术”的,洪铸的话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此法我也只是在古籍中看到过,没想到还真有此术,现在看来,张先生和钟先生的炼铜法门,似乎比古籍中记载的还要高明许多。”

    洪铸再次向大家科普到。

    “废话,小爷可是拥有黑科技的,怎么能跟葛洪比,一帮没有见识的老家伙。”钟粟心里暗暗想着。

    “两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给大家说说吧。”

    宋哲宗看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地讨论着,他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便向张潜钟粟问道。

    “官家,洪侍郎说得没错,葛洪的确有水法炼铜的记载,但他的炼制方法,不宜大面积推广。”

    “没错,如果不能大规模炼制,对我大宋而言,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两人说完,便将铁板上的铜刮下来一些,马上有内侍捧过来一个托盘。

    钟粟将一些铜粉放在了托盘中,内侍连忙将托盘拿到宋哲宗面前。

    “真的是铜啊,我大宋之幸啊。”宋哲宗用手捏了一点铜粉,捻了捻看了看,就差放进嘴里尝尝了。

    “各位卿家都看看吧,的确是上好的精铜。”

    托盘在大臣中间传来传去,尤其是那些认为是“点金术”的人,更是仔细地鉴别着。

    钟粟知道,这么一次现场直播,大宋的官员已经被彻底镇住。

    在他们看来,铜这种东西,想要大量开采炼制,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比较工部已经多次进行技术攻关,但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到了后来,对于炼铜大家也就死心了,那点有限的产量,也就只能确保铜钱的铸造。

    当然,随着人口的增多,铜钱越来越捉襟见肘,不得之下,只好又发行了铁钱。

    但商贾和老百姓却不是傻子,铁钱这种智商鉴定钱很不受欢迎,大家也就觉得仅仅比假钱好一些。

    老百姓也不敢轻易存铁钱,他们觉得这种货币很不靠谱,说出问题就出问题。

    到时候如果汇率出现大调整,铁钱肯定是死的第一个,虽然大宋政府一再保证,但这样的保证,只会让老百姓更加觉得不靠谱。

    宋哲宗现在心里已经非常激动,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果炼铜能够稳定产出,第一个就是开铸币厂。

    如果还有余量,就可以生产不少铜器,这种具有金子一般颜色的金属,很多时候那就是可以代替金子的。

    他甚至在想,带时候皇宫的几处主要殿阁,都要摆上亮闪闪的铜器。

    尤其是在辽金的使者来朝的时候,宋哲宗要用这些铜器装一手好,顺带亮瞎他们的沙漠色草原色狗眼。

    这个想法宋哲宗有,不少大臣其实也有,他们甚至想得更多。

    大宋的兵器打造主要靠铁器,如果铜产量能够大幅度提高,兵器打造材料又多了一样选择。

    现在的问题就是,虽然这个演示非常成功,但这些演示用的材料又从何而来,尤其是大缸中那些蓝花花的液体,又是怎么回事。

    如果这些原材料的采集过于不便,铜器还是兵器打造,还是一个梦而已。

    “两位大匠,敢问这胆矾便于采集吗?”洪侍郎是大臣中比较专业的,所以代表大家发问。

    “我和张先生探查已久,倒是发现了几处胆矾的产地,当然,以后还可以继续发现。”

    钟粟早有准备,立刻回答道。

    “哦,如果已经发现,那是不是可以组织人力开采,两位卿家,不知需要多少人手,需要多少器物?”

    宋哲宗来了兴趣,他已经开始考虑大规模开采了,之前的平夏城之战虽然各有损伤,但也算打得不赖。

    所以他现在正处于略微膨胀的状态,有了想法自然是要立刻执行。

    “一处铜矿三五十人足以,至于器物所需,也不过是寻常物件。”

    “那目前发现的胆矾矿在我大宋何地?”

    宋哲宗迫不及待地问道。

    “草民的家乡赣州德兴兴利场的32泉、138沟盛产胆水,可浸铁取铜,草民已经多次实验。”

    “好啊,既然是在张卿的家乡,倒是方便了许多。”宋哲宗说完,又看向了钟粟。

    “官家,其实草民知道的此处铜矿,也不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