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七十三章 赈灾基金(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百七十三章 赈灾基金(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钟粟的接风宴搞得规模空前,他除了必要的装,一般不会这么折腾。

    但小芳子不行,她觉得钟粟这次一定吃了不少苦头,虽然钟粟表示自己一切顺利。

    除了自己身边的一些人,魏大官人这些也到场了。

    一番疯狂之后,钟粟把魏大官人留下来了,他得了解一些情况。

    自从之前将章县令拉下马后,他就再也没有关心过县衙的政局。

    他送文彦博回到洛阳,然后去了边赟那里,边赟告诉他,新任县令姓董之骅已经上任。

    虽然没有明言,但董之骅显然是经过边赟首肯的,应该不会出现之前章县令那样的情况,隔三差五地找他的不痛快。

    当然除此之外,别的方面他就不了解了。

    “老魏,董县令见过了吗?”

    “没有,这不是在等你吗?你可是咱们登封的一号人物,你不出面,我们能怎么样?”

    魏大官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一本正经。

    如果仅仅听内容,钟粟一定会认为这是魏大官人在揶揄他,但看他的表情,又说得煞有介事。

    “这是什么话,我如果不回来,你们还就这么一直死等下去?”

    “死等下去倒也不至于,但你迟迟不回来,大家还真有些着急。”

    钟粟看着魏大官人的眼神,居然没有一丝作伪的样子,看了他的话是有诚意的,也真代表了大家的意思。

    难道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了登封猛人吗?之前还不是有不少人在给自己使绊子吗?

    “你小子还是厉害,别说县衙了,府衙都随便进出,当朝大员你也是随便见,听说你去京城看花灯还见到官家了,了不起啊。”

    魏大官人淡淡地笑着。

    “我什么时候见到官家了,你又是从哪里听说的?”

    钟粟想了想,无非就是在宣德门看花灯时远远看了一眼,如果那也能叫见到,汴京的百姓谁没见到?

    “我听大家议论,说你之前办嵩阳书院被朝廷表彰,这次你就是专门去汴京谢恩的。”

    魏大官人再次一本正经地说道。

    “我……”

    钟粟一时之间被谣言砸晕,不过这谣言对自已还真是太有利了。

    “好了,你不想说就算了,咱们说说当前的情况吧,哪天你带大家去县衙啊?”

    “好吧,啥也不说了,你说哪天就哪天吧。”

    魏大官人:“……”

    身为大宋的读书人和商人,优越感非常强。

    有功名的读书人去县衙是很容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还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对地方的经济建设有想法了也可以提出建议。

    就算是有牢骚了也可以找县令稍稍发泄一番,虽然这些说了也可能白说,但起码有这个权利。

    商人虽然等级低于读书人,但比起以往已经提升了不少,尤其是钟粟这种跨界人士,那就是一个风向标。

    这次去了一趟汴京,明显是为自己镀了厚厚一层金,加上又有一段美好的传言,他更是成了大家的偶像。

    钟粟觉得,既然已经这样了,自己是不是需要膨胀一下了,比如搞个慈善活动之类的。

    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天后,登封城还真涌入了一批流民,而且还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他们就在南入口附近活动。

    不过这些却不影响县衙的正常活动,对于流民的措施,大宋政府从来都是只要不干扰正常社会秩序,可以考虑适当给一些救助。

    登封县衙自然也采取这样的政策,但流民的数量,明显多了一些。

    ﹡﹡﹡﹡﹡﹡﹡﹡﹡﹡﹡﹡﹡﹡﹡﹡

    县衙之中,钟粟带着登封的代表人物去见县令,不一定要说什么做什么,主要就是见个面。

    董县令这个人比较有意思,看长相有些粗豪,但说话做事,却处处透着斯文。

    “这位想必就是嵩阳分院的钟先生吧?”

    还没等钟粟自报家门,董县令已经直接发问了。

    “小子钟粟见过董县令。”

    “不必客气,你可是咱们登封的宝贝啊,以后有什么事情都不必客气。”

    两人一问一答,反而弄得其他人有点被晾的感觉。

    “董县令,今天大家来,就是想为咱们登封多做一些事情,不知道董县令有什么训示?”

    钟粟一句话提醒了董县令,他这时才想到今天来的人可是不少。

    钟粟对董县令的初步印象,就是书生气稍微重一些,但还是很识大体,这样的人多锻炼一番,也能成为好官的。

    当然,第一印象不一定就是对的,钟粟还是抱着继续观察的态度小心应付。

    接下来就是各种虚头巴脑的恭维客套,这是官场商场都必不可少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过了不久,董县令马上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小问题。

    “最近我登封境内,流民甚多,大家可有良策?”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