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 准备出发(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二十三章 准备出发(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钟粟在后世也算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在自己的橱柜中,最多的就是茶叶罐。

    从种类上看,六大茶系钟粟几乎都喝了个遍,相对而言,他还是比较喜欢绿茶,尤其是绿茶中的庐山云雾,带有一点龙井的感觉,但更加醇厚。

    其次黄茶也不错,尤其是君山银针,茶汤金黄清澈,更有“金镶玉”的雅称。

    嵩山之上,茶树和金银花都不太难找,最主要的是,金银花茶属于花茶,是用绿茶为茶坯,加上新鲜金银花,然后窨制而成。

    现在是盛夏,正是金银花最好的采摘期。

    绿茶加工不需要发酵,加工难度要小很多,最适合钟粟这种小白级别的人练手。

    当然,钟粟没有要制作茶饼的想法,他要将现代冲泡饮茶的方式彻底带入大宋,所以加工上又少了一道工序。

    对于钟粟的各种奇怪举动,小芳子虽然有时候觉得难免荒唐,但她也承认,钟粟做事总是有他的理由。

    采茶这种体力活,自然需要男女搭配,钟粟当然要叫上小芳子一起行动。

    本来两个人是最好的,可惜大宋虽然开化,但孤男寡女如果在深山之中呆到第二天回来,恐怕就不是那么好交代了。

    再说,两个人还真采不了多少茶叶。

    “小芳子,后天跟我进山采茶吧。”钟粟笑嘻嘻地看着小芳子。

    “钟大哥,你不是要卖冒菜吗,怎么突然又要进山采茶?”钟粟的这一出又让小芳子懵了。

    “只吃不喝能行吗?我要加工金银花茶,到时候咱们留下一些自己喝,其余的带到集市上卖。”

    钟粟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面都放着光,他自己想喝茶,也想卖茶。

    小芳子看了看钟粟,不说话了,她眼里的意思是,难道就是两个人一起去吗。

    “既然要做买卖,我们就要多做一些茶叶,我先让那帮兄弟把手里的农活放放,多去几个人,多采一些茶叶回来。”

    钟粟自然明白小芳子的想法,就这么假装无意地一说,小芳子就放心了。

    钟粟已经想好了,既然要多采摘一些,当天自然无法返回,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每人带一个背篓和一个竹篮,另外还要带上一些烧饼,钟粟还悄悄准备了一些泡菜,但他没告诉任何人,到时候拿出来给大家一个惊喜。

    嵩山南麓是有泉水溪水的的,还有一座建于东汉的法王寺,但钟粟还是决定出发前每人灌上一葫芦清水,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所有人都带一把砍柴刀,可以用于开路,也是为了防止野兽,火镰子之类的更是必不可少。

    钟粟穿越过来的时候,随时的背包中还有一把小巧的多功能军刀,他的骨子里还是有一些冒险的基因。

    当时在某东买这把军刀,纯粹是为了把玩,他心目中的真爱其实是瑞士“巨人”,但“巨人”就是有价

    无货的东西,可不是能随便能买到手的。

    他本来是想买一把大点儿的,但太大的属于管制范围,只好退而求其次。

    军刀刀柄处有一个小巧的指南针,拧下刀柄,里面还有打火镁棒。虽然不够专业,但总胜过没有。

    另外,嵩山山脉地形复杂,没有向导肯定不行,毕竟多少会有一些野兽出没。

    其实别说野兽了,就算蹦出一群泼猴,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钟粟在后世的四川峨眉山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一群经验严重不足的团队被猴兵猴将合围,几个美女的帽子还有衣服上的附属物被抢光,几乎处于走光的边缘。

    这些泼猴貌似已经习惯了美女们的尖叫,毫无怜香惜玉的意思。

    男士们的大义凛然也荡然无存,不但没有英雄救美,还齐刷刷地采取了自保的方略。当然,钟粟记得嵩山好像没有猴子。

    王保长倒是给钟粟推荐了一个向导,王庙村的猎户张愣子,这是一个矮挫敦实的小伙子。

    张愣子其实根本没有名字,这只是他的外号,而且一点也不楞,真正的原因是他打猎非常有耐心,经验也是非常丰富。

    钟粟听王保长说他曾经为了一只毛色漂亮的獐子在深山里窝了好几天,最终还是成功得手。这份职业操守堪称猎人中的先进典型。

    当然,作为一名猎人中的成功人士,熟悉山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张愣子恰好去过法王寺一带,哪里有岔路,哪里不该走,他都了然于胸。至于茶树,他压根就不认识,也没兴趣认识。

    他本来是不想来的,但钟粟五十文钱的带路费和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卤肉炖白菜,彻底击垮了他的肠胃和灵魂,对他而言,带路只是举手之劳。

    钟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觉得先采摘足够的茶叶,然后在天黑前赶到法王寺过夜,然后在回程中采摘金银花,只要中途没有什么意外,第二天傍晚就能回来。

    这个安排也是深思熟虑的,茶叶采摘后本来就要经历一个杀青的过程,迅速散失水分,但必须是高温状态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