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放歌 > 大唐放歌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06章 弄栋城的形势(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唐放歌 章节目录 第106章 弄栋城的形势(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弄栋的军事实力大增,尤其是薛疾带来的二千兵马,其中有五百陌刀兵,实力非同小可,即便跟南诏野战,也有对抗之力,这些人要好好训练。

    一陌刀砍下去,马会被劈成两半。

    现在的姚州弄栋城,已经像一把尖刀,插进云南郡的脖颈处。

    随着实力的增长,弄栋城的民心更加安稳,大事可图。

    王君可在等一个契机,就是崔园节度使带兵剿除南诏兵的时候,他了解过,唐兵还是跟上一次一样,损兵折将,被南诏兵与吐蕃联军打得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

    不是不想拯救唐兵的危机,可是他一个小小的从五品刺史,对于这种格局是无法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他是节度使,一定想办法解决,可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能守住姚州,已经是天大的功劳,到时候,李隆基才会发现他的作用,唯有利用好王君可,才能平定西南。

    当然,王君可不会错过这个两军交战的好时机,可以做点生意,两边赚点钱,卖卖药品和物资,发点战争财倒是正经事。

    随着弄栋的粮草越来越多,王君可压低了收购价格,只比益州高出一成,即便如此,还是有商家源源不断运送各种物资过来,药草,皮毛,铁器,马匹,谷物,砖块,都是战争所急需的物资。

    王君可看着库房都不够用了,又在城中征用了几处空房来安放战略物资。

    剑南道的一些将领看到有利可图,把一些军用物资倒卖过来。

    这一天天地过去,弄栋城成了云南郡物资最丰富的城市,商旅云集,热闹非凡。

    短短两个月没到,一向破旧的弄栋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要知道,一个月前,弄栋城的老百姓差点就饿死,这一切的改变是新来的王刺史办到的,比起以前的张虔陀,那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不可同一而语。

    弄栋城的工户,商家,普通老百姓对王君可的评价极高,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年轻,如此能耐,如此好心的刺史,让蛮族百姓也改变了看法,王刺史确实是言行一致,从没有纵兵掳掠,骚扰过他们。

    人口也在增加,薛疾带来两千士卒,五百俘虏,加上舞燕飞的几十个镖师,还有不少的商家,现在的弄栋城已经具有万人的规模,可以说是一个中下的城市了,假以时日,弄栋城说不定就跟益州城一样,成为四五十万人的巨城。

    弄栋城外有不少的蛮族农户,已经种植了晚稻,田亩之中,青青的禾苗长势喜人,这是姚斌的一份功劳,是他带人劝农,种植水稻,再过两个月,到了十月中旬的样子,就可以收割,那是,将会有大丰收,即使是满足弄栋城的军民,也够吃两三个月的。

    王君可跟姚斌说了,如果今年晚稻丰收,就会升他的官,提升为从八品的官,可以派到下面的县城做一个县令,这个许诺让老姚干得更起劲,老了老了,还当上了官,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科考官员,但手中是有实权的,对于王刺史,他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荣耀。

    再看商户,由于王君可提高他们的身份地位,可以在弄栋城购置房产,他们的积极性更高,王君可特批他们,可以骑马,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山精海味,这在其他大唐的城池之中,是不敢相信的好事,爨宝柱对于王君可,那是由衷地支持,弄栋对商家的税收低于其他城市两成,这就吸引更多的商家前来,尤其是姚州的特产精盐,卖的非常好,名声在外,都想求购姚州精盐,可以说,供不应酬。

    爨宝柱经过对比发现,以前的张虔陀在弄栋城是收不到什么商税的,都没几家商户,可自从王刺史上任后,弄栋城的商家日益增多,现在的弄栋城,不下于千家商户,即便商税比大唐其他城市低两成,也能收上不少的税,爨宝柱计算了一下,跟上个月比,上个月不过一千三百贯,而这一个月很有可能突破四千贯,王刺史有头脑啊!

    爨宝柱记得王君可跟他说的一句话,收上来的税,他可以留下百分之一,那么,这个月他可以拿到四十贯,四十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比普通的从八品官员的俸禄还多。

    那要是每个月收到一万贯,岂不是就得到一百贯,这样的薪俸在弄栋城都是高收入,爨宝柱虽然六十多了,但还想着再养个小妾,多干几年,享受享受幸福的好日子,所以他很珍惜这一切,每天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比壮年时期还要有劲。

    姚兴里的官学,多了几个读书人,孟子固从一个穷酸老书生,成了书院的教谕,按照品级,也是从九品的官衔,由于要扩大招生的规模,他实在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写信把益州的一些相识请了过来,现在他手底下有三个书生,其中还有一个秀才,帮衬他把官学撑了起来,学生从五十人变成了一百多人,四个人管一百二十多学生,刚刚好。

    孟子固一介老寒儒,已经四十多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不过自从主管姚州官学以来,他的脸堂亮了起来,精神抖索,背部都不驼了,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他注意到一个学生,年龄虽小,但非常聪颖,记忆力超凡,只要读两遍,就记住了,这个叫
>>>点击查看《大唐放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