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科幻小说 > 超级农业强国 > 超级农业强国目录 > 章节目录 第600章 要打翻身仗(2/2)(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超级农业强国 章节目录 第600章 要打翻身仗(2/2)(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黑省大豆新品种推广大局已定之后,齐政回到了首都,并频繁出入于各部委之间。

    他手中的“嘉豆13号”,是好东西,也势必不能敝帚自珍,但他更不希望浪费了这个品种的潜力。

    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以国内现在非国营非嘉谷体系的大豆种植者来说,几十亩大豆可能要分成五六块种植,而且,一亩地里可能有几个大豆品种,混种混收现象严重,既不能保证质量,也不能保证产量。

    这不是农民重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受经营规模、机械不配套、技术使用不规范等因素限制,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的先进技术根本无法大范围、规模化应用。

    问题是,不趁着现在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还没反应过来,赶紧充分发挥“嘉豆13号”的高产潜力,让国产大豆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还等什么时候?

    所以齐政需要胡其远这些政府中的“嘉谷派”帮忙进行游说和推动,让嘉谷来主导国产大豆的“翻身仗”。

    现在看来,很有希望。

    国内的主粮要基本自足,18亿亩的耕地红线有15亿亩要种大田主粮,也就是说只有3亿亩的腾挪空间,而这3亿亩也被安排得紧紧的,13亿人的蔬菜瓜果,也是天量。

    换句话说,中国大豆产业要想崛起,想增加多少种植面积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生产力,才是国产大豆的唯一出路。

    要不然,“嘉豆13号”的出现也不会让国人这么欢欣鼓舞了。

    即使是这样,也只能说是降低大豆对进口的依赖,而不是说完全自给自足没有必要,也不敢奢望,无论是齐政,还是政府。

    除了“嘉豆13号”是由嘉谷培育出来之外,齐政有信心打动政府的另一个战绩,就是嘉谷在农村基层的动员组织能力。

    在齐政推动政策出台的时候,公司也不是干等着。譬如要对“嘉豆13号”的种子、特种根瘤菌菌株进行提前储备,譬如……组建更多的大豆合作社。

    嘉谷农业的负责人谢开济一面安排手下人启动大豆合作社组建工作,一面前往首都分部,向齐政报告情况。

    “……东北地区的大豆种植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我们预计,换种‘嘉豆13号’之后,明年东北地区至少能生产2000万吨大豆。”

    “现在我们要全力开拓的,是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大豆产区。我们在这两个地区虽然只有十多个大豆合作社,但通过针对性了解,对于这两个大豆产区,我们也是做了非常系统的一个信息分析。”

    “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大豆全部换种后,黄淮海地区有生产1300万吨大豆的潜力,长江流域有生产1100万吨的潜力……这样的话,加上东北大豆产量,基本能满足国内40%的需求了。”谢开济将公司的分析说了出来。

    齐政微微颔首。如果再加上隔壁的远东地区,能满足国内50%的大豆需求,这个数字就让人放心多了。

    但如果有业内人听到这个分析,肯定会大吃一惊。

    因为按照嘉谷的计算,4000多万吨才满足40%的需求,意味着嘉谷内部对于国内的大豆需求量估算为1亿吨以上。

    要知道,今年全国的大豆消费量才7000多万吨,增长到一亿吨需要多长时间啊?

    哪怕是发改委,也是按照普遍的5%或者6%的所谓高速增长来做模型,估计的时间越晚,错漏必然越多。

    齐政知道的时候,都同情地想着:然而,你们还是低估了十几亿中国人的胃口。

    不出五年,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就突破1亿吨,然后才慢慢地达到瓶颈。嘉谷内部的报告,是齐政综合了自己所知的走向,然后命令嘉谷战略部的十几个人,以既有的研究内容为蓝本,才估算出来,也是最符合历史走势的结果。

    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相信就是了。

    即使是谢开济,都半信半疑。

    齐政却不在乎他的想法。如果还按照原来的走势,不出十年,国内的大豆进口量都逼近亿吨了。只有快速推广“嘉豆13号”,才有可能让这一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因此,沉吟片刻,齐政就决断道:“加快在黄淮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大豆产区的合作社组建速度,不管我们能不能拿到推广主导权。对了,人手还充足吧?”

    “没问题,我们这两年招进来的年轻人,都安排到基层,一人跟进一个合作社,历练他们和农民打交道的能力,现在也该出师了。”谢开济定了定神,说道。

    齐政满意地颔首。

    在中国,假如你不能和农户顺畅沟通,你根本谈不上做合作社。

    这涉及到中国的一个世纪难题如何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

    从大的方面看,改革之初的“包产到户”是将村集体解散了。可是到了现在,时代的要求必须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变革,其意义不
>>>点击查看《超级农业强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