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科幻小说 > 超级农业强国 > 超级农业强国目录 > 章节目录 第135章 谁有“种”,谁骄傲(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超级农业强国 章节目录 第135章 谁有“种”,谁骄傲(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五月,嘉谷第一个种业公司落户河西走廊的张夜市。

    河西地区良好的基地环境,尤其是戈壁绿洲具备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是十分理想的农作物种子专业生产的“天然车间”。

    这边是全国最大最具优势的蔬菜花卉外贸制种基地和重要杂交玉米制种基地,也是全球公认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繁育最佳场所。

    作为一家农业企业,尤其是有志于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企,对种子行业的忽视是不可原谅的。

    随着嘉谷自有种植面积和附属合作社种植面积的扩大,优质种子来源问题被提上了日程。

    齐政以前一直没有抽出空来进军种业,还是在来肃省之前,被师兄陈建章提醒到,才意识到嘉谷十时候补上这一环了。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种子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每一次品种突破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物育种是种业发展的大趋势,想要未来占据主动必须积极做好技术储备。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自己留种,根据气候变化、需求变化,不断筛选和优化品种,这一以农民为主体的种子系统成为维持中国农耕传统的生态根基。

    凭借这一种子系统,中国曾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同时,在这一生态体系中,农民同时也保护着全球75%的种子资源,实现着农民与自然、生产与环保的和谐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内人口与耕地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有9%的耕地。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将如何提高单产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从过去100年的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60%来源于种子技术。

    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快速突破技术瓶颈,逐步逼近农作物的理论潜力产量,是有效解决粮食高产问题的重要技术方法。

    我们最熟悉的两种育种技术,就是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杂交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我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老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走出国门,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发挥显著作用,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但杂交小麦就不为大众所知了,事实上这同样伟大。

    小麦专家茹教授经过十余年的改良和杂交,终于在明年,育成了温敏雄性不育系BNS,把“半不育”变成了100%不育系,“啃掉”了杂交小麦研究中“最硬的那块骨头”。

    齐政有印象,十多年后,他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终于获得重大突破。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到需要优质小麦就配制优质小麦品种,需要大穗的就配制大穗的,需要多穗的就配制多穗的。这不仅在小麦主产区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可影响到其他区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至于转基因,呃,就一言难尽了……不管大家是不是真的了解转基因技术,反正都能就安全问题说上个一二,支持转基因和反转基因两派一直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吧,齐政觉得,技术无好坏,转基因技术就跟核武器一样,不一定要用,但一定要有。

    ……

    不过,我国两大主粮育种上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在种子商业化方面的巨大劣势。

    近30年来,农民传统的育种实践已经遭遇了几乎灭顶的排挤和颠覆。相比于其他亚非拉国家,国内种子的商品化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但悲剧的是,在整条种子产业链体系中,从农药、种子、化肥、育种技术等方面,中国是远远落后与世界前十大种子企业的。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之后,中国种业开启了市场化的征程。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大大小小的种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民营的和中外合资的、有科研院所自办的、有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的,甚至还有“皮包公司”。

    但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数千家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绝大部分的企业小而散。

    “以美国的孟山都为例,该公司仅玉米种子业务在全球的销售额就达十几亿美元,即一百多亿元人民币。而国内玉米种子企业销售达1亿元的都很罕见。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陈建章是这样评价的。

    不过,最致命的,还是国内种业企业大多并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长期以来,国内种业研究的核心在科研院所而非企业。80%以上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甚至不及1%。”说起这个,陈建章就是痛心疾首。

    “相比之下,像孟山都、先锋这样的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甚至
>>>点击查看《超级农业强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