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影帝重回十八岁目录 > 章节目录 358、掌握在自己手里(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影帝重回十八岁 章节目录 358、掌握在自己手里(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在春暖花开的三月,虽然是离别诗,但前有生机盎然,后有浩渺大气,那种离别愁绪不仅被冲淡,还有李白一贯的诗意和畅想,回味悠长。

    作为鄂城的地标性建筑,黄鹤楼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当然,它的出名还是因为李白的诗,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首崔颢的同名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在古代,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通讯,能够名扬天下的景致,基本都靠诗词歌赋,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会当凌绝顶’的泰山,‘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黄山,‘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天姥山等等。

    其实现代也可以,因为某部影视剧,就带火一个景点,因为某个网红,就带火了一条街。

    不过,想要名传千古,还是需要经典的内涵。

    黄鹤楼不像汤泉池,即使快过年了,这边也依然有不少游客。

    宁远经历多了,自然知道怎么把自己弄严实,既不捂得太迥异于众人,也不会让人认出来。

    毕竟,有时候你捂得越紧,看起来怪异,反而还更容易引人瞩目,就像在喊:快来看快来看,我不是一般人。

    宁雨继续发挥她的长处,变身导游,给宁远他们讲着她从书上看到的关于黄鹤楼、关于李白,以及关于鄂城的历史人文。

    “黄鹤楼最早是三国时期建的,那时候鄂城属于吴国,而且也不叫鄂城,叫夏口城,建它的目的是军事作用,充当瞭望的,后来吴国被晋灭了之后,这里就没了那个作用,成了观赏楼,因为它登高望远的风景,吸引了无数当文人墨客,所以在之后才留下很多诗篇。”

    宁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好在宁雨是用凌山话说的,否则别人还真会以为她是导游,即使这样,旁边一些本地人也不时扭头看来。

    因为信义位于豫南,包括浉河区、凌山、新县和商城都跟鄂省接壤,所以很多方言的词、句也相近,包括腔调也差不多,于是有些人也以为他们是鄂省的。

    倒不会以为他们是鄂城人,因为口音更接近鄂北的广水和大悟县。

    站在楼上眺望滚滚长江,宁远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因为戴着口罩,倒没有太寒凉,但也感觉一阵凉意从鼻子钻入肺腔,整个人更精神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现在的黄鹤楼不是古迹,是八十年代的重建的。”

    宁远这种脑补能力很强的人,去一些古迹最喜欢想的,就是自己站立的位置,以前那些穿着各式各样服装的古人也在这里站过,就觉得很有穿越感。

    如果是真的从唐朝一直保存到现在的黄鹤楼,宁远站在上面,脑海里一定会畅想一番,李白站在这里挥毫泼墨的样子。

    所以,宁远才更在意是不是古迹。

    就像电影里的重叠镜头,现实中某人在这里做着什么,而虚幻中,还有身影在同一个位置,只不过是以前的某个时间,也在这里做着什么。

    与其说是脑补,不如说是宁远的职业病,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喜好,他也不会从事这一行。

    就像表现的玉望,如果没有这个,他/她99%的机会不会走到这一行,脑补跟内心戏差不多,否则爱表现的、内心戏十足的,或者爱耍宝的人,也不会被称作戏精。

    其实从这里看长江,也看不太真切,毕竟还离有一段距离,包括长江大桥也是。

    指着大桥,宁远对宁雪和宁岩道:“看,那个就是长江大桥。”

    宁岩他们俩立刻扒着栏杆,探头朝那边张望:“还真是耶,跟书上画的一样。”

    宁雨在一旁哭笑不得:“什么画的,书上那是照片。”

    说着,宁雨继续科普道:

    “虽然这是我们建国后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但并不完全算我们的成果,因为同时参与的还有前苏联的专家,金陵的长江大桥,才是真正意义上我们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因为那是完全由我们自主设计、建造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争气桥。”

    到了这个时候,宁大强又不忘趁机教育:

    “像我们从小,连钉子都叫洋钉,火柴都叫洋火,落后的日子穷怕了,所以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才不会被人威胁。”

    其实这也不全是宁大强的理论,后半句,是以前他说‘洋火’的时候,宁雨告诉他的,因为技术不在自己手中,什么时候都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这么浅显的道理,宁雨一说宁大强就理解了,也记了下来。

    鄂城长江大桥是茅以升老先生主持修建的,因为宁大强他们的话,宁远忍不住想起茅老那位名义上的侄子。

    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是茅老弟弟茅以新先生的儿子,只能算养子,因为他真正应该姓汪,在三、四十年代的华夏,他父亲‘无人不识’,所以也有汪三公子的‘尊号’。


>>>点击查看《影帝重回十八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