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崛起在大明 > 崛起在大明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助我也!(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崛起在大明 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助我也!(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十天之后,临洮府,榆中县附近的兴隆山上。

    位于深山之处,原本的一些树林被砍伐殆尽,被种上了一片又一片的小麦与谷物。夏收季节即将来临,成片的麦穗和谷物随风起舞,此起彼伏,一片绿油油的,又趋向黄色,一看就离收割的季节不远。

    这一天,李自成与宋应星等人行走于乡间,信步而行,走在田埂之间,视察着一片又一片的农作物。

    “哎,宋先生,马上就要是夏季了,怎么还没见你培养番薯陇,种植番薯秧子幼苗啊?”

    宋应星一愣,没想到李自成还知道番薯秧子的培植,大量种植之前,需要弄一个番薯陇。不过,宋应星惊讶归惊讶,但还是答道:“老大,现在种植番薯,培植番薯秧子,还为时过早,需要再等半个多月,才能取出那些窖藏的番薯,种植到番薯陇之中,培植番薯秧子。”

    “哦,原来如此。”李自成点了点头,转而问道:“对了,宋先生,兴隆山和马衔山根据地的乡亲们怎么样了?如果你不在这里,他们能不能独自种植番薯、玉米和土豆啊?”

    “当然可以!”宋应星想也没有想地脱口而出,为了增加信服力,又补充的说道:“去年试种之时,不仅马家村种植了一些,在你的安排至下,其他的村落也有试种的土地。年前之时,那些村落的百姓全部搬进了根据地,要么在马衔山,要么在兴隆山。所以,即便是我离开这里,他们也能独立的种植新农作物。”

    说到这里,宋应星一副眉开眼笑的样子,很是得意,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如果不是选择跟随李自成,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大量种植新农作物。

    李自成满意的点点头,随即又说道:“既然这样,不妨以兴隆山和马衔山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根据地,像五泉山、白塔山、皋兰山、仁寿山等,都可以开辟出根据地来移居人进去。毕竟,兴隆山和马衔山居住的百姓过多,砍伐的树林和开垦的土地就越多,就无法保证这里的隐秘性,很容易被朝廷发现,并派大军前来围剿。”

    “老大,你说的不错,我正有这个打算。”宋应星点了点头,又说道:“等到秋收之时,马衔山和兴隆山根据地的居民再有所增加,我就将两处的百姓移居到附近一带的山脉里。而在这段时间里,我会让人深入附近的山林,物色一些地方,作为新根据地的选择。”

    “哎,对了,宋先生,到目前为止,两处根据地有多少居住人口?民兵有多少?”

    “嗯...启禀老大,马衔山与兴隆山加在一起,总共有两万人,其中民兵有五千。”

    闻听此言,李自成心里一惊,震动不已。离开榆中县之时,也就留下了五百左右的伤兵,移居到马衔山和兴隆山的百姓也就两千人。转眼之间,不过半年的时间,人口就暴涨了十倍,兵力也增长到五千人,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

    不过,细细想来,李自成也就释然了,陕西连年天灾人祸,到处都是灾民,两处根据地一下子暴增那么多人口,一点也不足为奇。

    想到这里,李自成转而又说道:“宋先生,想必你也知道了,我在太白山、终南山以及蟠冢山又建立了三处根据地,那里的粮食勉强能够过活。所以,此行返回榆中县,就是为了调集一些民兵填补三处根据地,还有就是将新农作物的种子运到三处新根据地。”

    宋应星恍然,心里暗道,难怪老大这个时候回来了,如果有玉米、土豆和番薯补充到新的三处根据地,就能暂时解决那里的粮食问题。尤其是番薯,不仅能够窖藏,还能削成一片一片,晾干之后,储藏个半年之久,都没有问题。

    关键的是,番薯秧子一旦培植出来,就能大面积种植,推而广之,将藤蔓剁成一节一节,插在土中就能生长,并长出番薯。不像谷类小麦和玉米、土豆这样的农作物,受限于种子的原因,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大面积播种。

    心念及此,宋应星当即就说道:“老大,我会尽快将马衔山和兴隆山的事宜安排好,调拨一些民兵和新农作物的种子出来,和你一起前往三处根据地,指导他们种植玉米、土豆和番薯。”

    “嗯,好的。等你安排好了之后,咱们就立即出发,前往三处新的根据地。”

    李自成刚一说完,仿佛想到了什么,宋应星突然说道:“老大,追随你之时,出来的很是匆忙。所以,我身上并未带《天工开物》。虽然这本书是我所著,但一些机关、机械和火器的制作细节,记得不是很清楚。”

    李自成愣了愣,神色郑重地问道:“你想要我怎么做,才可以帮得到你?”

    “老大,终南山根据地距离西安府极近,而王微王大人就是西安府人,住在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里尖担堡,在家里正丁父忧。我希望您能够派终南山根据地的兄弟去一趟,前往王大人的家里要来一些书籍。”

    看到李自成露出迟疑之色,宋应星又说道:“不仅如此,老大,王大人家里藏书极为丰富。他在京为官之时,与洋人经常交往,交流西洋之术,翻译一些书籍。”

    “比如,王大人出仕之前,写过一
>>>点击查看《崛起在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