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言情小说 > 乱世晋隋 > 乱世晋隋目录 > 卷 五 五胡风云(末) 第一百三十一章 历史的选择(12)(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乱世晋隋 卷 五 五胡风云(末) 第一百三十一章 历史的选择(12)(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北魏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而拓跋嗣谁的忙都不帮。这样一来,就形成三国混战的局面。接到王镇恶两人的求援信,刘裕心里十分焦急,于是乘船进入黄河,想去前线观察形势。不料晋军没见到,魏军倒是一大批。

    拓跋嗣敏锐地发现了刘裕的动静,严令魏军对黄河北岸进行密集式防守,数千骑兵在岸上沿河向西,和刘裕的水师遥遥相对。当时风大浪急,不时有船只飘向北岸,然后被魏军穿成刺猬。南岸的士兵见状,就用百余丈的铁索拴住战船,拼命往回拉。

    北岸的巨大威胁,使刘裕的援助行动成了泡影,于是,刘裕决定先干掉北岸的魏军。相比于上次的滑台之战,刘裕这次明显有底气得多,是你拓跋嗣先找事的,怪不得别人。

    但是有个问题,刘裕必须得解决:如何应对北魏的重甲骑兵。“重甲骑兵”这个词,光听着就够吓人的。事实上,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日久,他们逐渐把骑兵战术发展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重甲骑兵应运而生。

    一般的骑兵作战,只需士兵穿戴铠甲,马匹则没有任何防护。这种骑兵有很大弱点,万一战马受伤,上面的骑兵就会变成步兵,这种半道出家的“步兵”可不具备一般步兵的战斗力,身着厚厚的盔甲(骑兵盔甲比步兵要重得多),行动力受阻;而且军事素养也不高(对步兵的战术不了解)。所以,要么在马上做骑兵,要么下地见阎王。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某些聪明人就想了:为什么不给战马也穿上盔甲呢?恭喜这些人,终于想到症结之所在了。于是乎,经过无数次实战演练,重甲骑兵呼之欲出。这种战马全身具甲,前有“马帘”,防护战马正面;脖子上有“鸡颈”,另有“当胸”、“马身甲”等等,简直武装到了牙齿。

    仅护甲本身就达40kg!如果加上士兵的体重,一匹战马的负重近100kg!如此高的负重,一般的战马根本就不堪忍受,所以,能披上护甲的战马,必然是百里挑一的良马。好在北魏有的是马,原材料不用愁。(古代战马比现代马匹强悍得多,物竞天择,不合格的战马早就被杀了吃肉了,这与现代那些在草原上悠闲漫步,偶尔驮着几个游人到处逛的马匹绝对没法比)

    北魏有的是马,刘裕也有的是办法。接下来,他发明了一种闻名世界的大阵:却月阵。这种大阵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军事史上,都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事实上,刘裕各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思想同赫连勃勃的运动战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的代表流派)

    下面描述一下却月阵的组成。首先是战车若干乘,刘裕先将一百辆战车运上岸,呈弧形散开,远远望去,颇似一弯缺月(这正是“却月阵”的来历)。每辆战车上部署七名持杖士兵,共计七百人。

    北魏士兵哪见过这种阵势,都好奇地望着刘裕排兵布阵。趁对面发愣的工夫,刘裕在阵前竖起一杆白色羽旗,水中的朱超石接到信号,迅速率领两千人上岸,朱超石带着几样家伙:小弓、劲弩、大锤、长輧(一种用长矟临时组装的轻车,可惜作者没能找到图样)。

    晋军上岸后,分成一百组,每组二十人,迅速上战车;与此同时,战车放下盾牌,准备作战。

    大阵摆好,魏军主帅阿薄干这才反应过来,于是发疯似的扑来,魏将长孙嵩也率军三万重甲骑兵驰援。

    面对敌军的疯狂反扑,朱超石不慌不忙地命士兵们用小弓射击。弓箭打在重甲上,箭头纷纷掉落。长孙嵩自以为晋军毫无招架之力,于是更加勇猛地率军向前。

    当魏军距大阵仅有十数米时,朱超石拿出了一件令魏军肝胆欲裂的武器:劲弩。这比先前小弓的威力高了好几个数量级,魏军躲避不及,纷纷坠马。冲到阵前的少数骑兵即将面对另一种武器:长輧。

    晋军把长輧拆为数段,每段三尺到四尺,架在特制的底座上,用铁锤敲击(有点类似于钉钉子)。一輧出去,往往“贯穿三四人”。经过三轮打击,魏军能活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迎接这十分之一的,将是晋军的“盾墙”,以及盾牌空隙间伸出来的长枭。

    于是乎,“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增援的三万人几乎全军覆没,长孙嵩怒不可遏,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在军前斩杀阿薄干泄气。

    拓跋嗣吃了一颗大大的苦果子,这才悔不听崔浩之言。正巧崔浩崔浩在殿前侍讲,于是一脸沮丧地向崔浩求计。拓跋嗣问崔浩:“刘裕的才干和慕容垂比起来孰胜孰败?”崔浩答曰:“刘裕要在慕容垂之上。慕容垂仰仗先祖兄弟之基业,才能霸业;而刘裕奋起于贫贱之中,无尺寸之地,先是从孙恩之乱中脱颖而出,继而讨桓玄、灭南燕、诛卢循,所向披靡。若非异于常人之才,焉能如此?”

    拓跋嗣苦笑道:“刘裕现在受困于潼关,如果我们效仿刘邦,兵出彭城、寿春呢?”

    “陛下想要成秦皇汉武之业,堪称浩然明君,但请问陛下,白起、韩信何在?陛下贵为六军统帅,难以亲征,而长孙嵩善于治国,不善带兵。放眼全国,更无一人能独当一面,贸然出兵,极有可能招致阿薄干之惨
>>>点击查看《乱世晋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