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其他类别 >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目录 > 章节目录 第39章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章节目录 第39章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适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组成

    干姜5g,人参6g,白术9g,炙甘草6g。

    歌曰:理中汤主温中阳,人参白术甘草姜。

    配伍说明

    本方所治诸症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综观本方,治病虽多,究其病机,总属中焦虚寒,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理中汤中,干姜能健脾胃,改善血液循环,人参也有增强脾胃功能的成分和作用,还能兴奋神经系统,改善体内代谢环境。甘草除了能抑制肠道平滑肌的痉挛,也可以降低胃酸的分泌,保护消化道粘膜。整个方剂构成上对调整消化系统及人体内环境有积极的作用。

    方剂制备

    本方4味药材,用水约1600毫升,煎至约剩余600毫升后停火,滤去药渣分3份,1日3次服用。服药约30分钟后可食用少量热稀粥并盖厚被以取暖,盖好后不要随意掀动以免受寒。本方现代也有制成蜜丸或水丸剂型的,用量与服用频率基本与汤剂相同。

    使用注意

    理中汤虽然适用于中焦太阳虚寒病症,可以快速取效,但属于温热之品,不宜久服。如患者夹杂邪热,则应适当配以清热之品同用。而且一定要明辨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否则一旦应用不当,本方温热之性将会迫血妄行而加重出血,应严密观察,谨慎用药,以免发生意外。

    临症加减

    1.脾胃虚寒,风冷相乘,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等,本方全方用药每味均增至9g,再加附子9g,成附子理中丸,以温阳祛寒,益气健脾。此方脾肾双补,通过附子补肾阳来补脾之阳。

    2.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去白术,加桂枝12g,其他3味药均加量至9g,能温里解表,益气健脾。
>>>点击查看《中医组方一学就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