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贾六 > 贾六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七十四章 清官要什么钱?(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贾六 章节目录 第二百七十四章 清官要什么钱?(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其实,收别人银子,我内心是痛苦的,因为我知道他们的银子来的不干净...但不这样做,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痛苦,比如这位宋知府。那小春子你说,是让我一个人痛苦好呢,还是让大伙都痛苦呢?”

    “还是大人一个人痛苦吧。”

    “嗳,对嘛。我一直跟你说钱是好东西,也是真东西,这东西本身是没有错的,要说有错,就是错在不知道怎么花钱。”

    为了让小春子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贾六说那个宋知府把这些钱贪了会干什么,肯定是带回家供自己一个人享受。

    但他拿了这钱会干什么?

    是要让跟随他的所有人都享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贾六拿起装在盒中的两枝玉如意,玉质相同,雕工相同,显是大家手笔。

    一枝上面刻着个喜字,一枝上面刻着个庆字。

    价值不菲,拿到市面上卖的话,少说也得三五百两。

    随手拿起那枝喜字玉如意塞在杨遇春手中,“拿去玩吧,还有一枝给你那没出世的大侄。”

    杨遇春问了一声:“是二小姐肚子里的孩子么?”

    “嗯哪。”

    贾六随口应了一声。

    杨遇春点了点头没吭。

    贾六又拍了拍这孩子肩膀,一脸期盼道:“我跟李大人说过了,今年你就参加四川的武举乡试,先考个武举人,然后进京给我考个武状元回来,到时也出去带兵,做我的常遇春。”

    “嗯!”

    杨遇春重重点头,一直以来考武举就是他的梦想,为此拒绝贾大人直接安排他当绿营高官的好意,一心想凭真本事考上武进士。

    安卓、IOS版本请访问官网https://www.biqugeapp.co下载最新版本。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现在终于如愿能参加武举,这孩子心里肯定是欢喜的。

    武举考试同科举一样也分县府试,乡试,殿试。

    考中者叫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

    殿试三甲同样叫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相比明代对武举的不重视及武举考试的不确定,清廷对武举极为重视,并大力提倡,考试制度很是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参加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这也使得大量汉人“武英”为清廷所用。

    不过清廷只有武举却没有武学,这让武科相对只重视弓马骑射,于策略几乎是空白,导致大清开国都一百年了连本正规军事教材都没有,不少人还是把《三国演义》当必修课目。

    贾六准备开办的四川绿营子弟武备学堂就是武学,既是武学,肯定要编写相应教材。

    贾六自己能搞个《步兵操典》出来作为新军训练手册,《战争论》、《海权论》什么的也能瞎凑和编出来,左右也就前世信息大爆炸接受到的那些玩意。

    但考虑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相关教材还是要借鉴下洋鬼子的。

    毕竟这会洋鬼子已经往列强发展了。

    在工业是空白,科技是零的情况下,两世为人也得小步前进,不能一蹦一蹦的,那样容易扯到蛋。

    两个多月前贾六让刘德派人到广东联络天地会,除帮他到澳门采购军械、招募技师外,也负责搜集澳门市面上关于西方军队训练、战术、工业、科技相关的书籍。

    到时翻译一下,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况,弄几本像样的教材出来并不难。

    说实在的,贾六认为他的新军能达到后世学生军训的水平,武器装备即便是和洋人同等的情况下,也足以让洋鬼子跪下叫贾爸爸了。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没办法,眼光摆在这呢。

    至于八旗,贾六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要给他个三五年发展时间,八旗子弟都得跟着他贾大帅一起开乾清宫的门。

    “去吧。”

    贾六打心眼里喜欢杨遇春这个孩子,甚至是拿这孩子当儿子看的。

    杨遇春点了点头,转身走到门口时,突然转身一脸认真的看着贾六,说了一句:“大人,我要考上武状元给大人带兵的话,将来我可只认二小姐肚子里的孩子,那个格格的孩子我不认。”

    贾六没反应过来,杨遇春已经溜了。

    有点纳闷,这半大孩子什么时候叫媛媛给收买过去了,将来别给他闹出九子夺嫡啊。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好读百书的贾六知道这句话出自《儒林外史》,此书成书于乾隆早期,虽书中背景是明代,但基本却是清朝的写照。

    三年厅官捞上等值一千万人民币的银子,其实对乾隆朝的官员而言真是不多的,能做到这个数的绝对是清官。
>>>点击查看《贾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