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魏春 > 大魏春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四九九章 劝战 三(第1页/共3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魏春 章节目录 第四九九章 劝战 三(第1页/共3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李承志……便是去岁春,如麟角虎翅般突闻于世的那位泾州李二郎?”

    “正是!”

    昌义之双眼微眯:“记得广平王并于县公在京中(建康)与陛下奏对,称二位在年前行刺元恪之际,本已成事。但就因此子从中做梗,才至功亏一溃?”

    于忠不由自主的咬起了牙:“便是此贼!”

    “某曾记得,那时的李承志,才是索虏(南朝对北朝的蔑称,意指不束冠而扎辫子)从五品的虎贲将?”

    “县候好记性……便是因力挽狂澜于即倒之际,并拼命救驾元恪与群臣,因此元恪临终之际,破格赐爵李承志为郡公。又因其本就为高肇党徒,后又求娶元嘉之女,并与元怿,刘芳,崔光之辈交好,八辅中已占其五,故而多方平衡之下,朝延拜其为讨逆元帅,另授李韶与刁整为左右都督佐之……”

    我好记性个鸟毛?

    “他既为讨逆元帅,不好好的在关中平叛,为何弃大军于不顾,急行两千余里突至北镇?”

    昌义之的瞳孔缩成了针尖,“于县公,莫不是尔等与陆延,窦领之谋早就走露了风声?”

    于忠露出了一丝苦笑:“陆延内叛,窦领外合之谋,乃于某前岁冬镇巡六镇之时议定,知情者就只我等三人。而这等大事,一个不慎就是九族尽灭,谁敢多嘴?

    再者,若真走露了风声,也该是朝廷或六镇先有耳闻,也早就该有诸般应对,而绝非直至事发之际,这两方都一无所知。”

    “那李承志是如何得知的?”

    昌义之指着陆延的那封急报,脸上尽是狐疑:“李承志率虎骑突至六镇,携家臣装扮为商卒入城,于十二月十八黎明之时里应外合,突破沃野……

    而时值窦领已率万余精骑入关之际……这分明就是李承志不但已悉知尔等之谋划,且知之甚详,连时日都是一天不差……”

    这一句问的于忠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做答。

    许久后,他才道:“我等接到朝中亲信密报,称李承志事后予朝廷奏报:他原是去夏州,与刺史高猛商议平定薄骨律之事,但方至夏州,惊闻巡抚使元怿至沃野后,接连数日杳无音讯。

    他心知有异,便轻车简行,秘往一探,恰好撞破陆延起事之谋……故而皆为阴差阳错……”

    “阴差阳错……李承导这般秉报,朝廷这就般信了?”

    于忠与元丽齐齐点头:“信了!”

    昌义之有如牙疼,五官拧成了一团:“幼帝且先不论,这高太后与殿中诸公,难道尽是傻子不成?”

    于忠与元丽对视一眼,谓然长叹。

    朝中诸公自然不是傻子,但与平定沃野之乱相比,余者皆不足论。哪怕李承志说他只是挥了挥手,沃野便定,窦领即灭,也绝不会有人质疑。

    昌义之的用意也不言自喻:元魏朝廷是不是傻子先不论,但你莫将我当傻子一样糊弄。

    见此状,早已横下了心的元丽连半点敷衍都懒的作了:“不瞒郡公,自李承志予泾州崭露头角之初,世间就有传言,称其为天授之。后受召至洛阳后,此贼多有新奇之举,其言更是嚣尘其上……故而朝中有人猜疑:应是他予京中出兵之前,就已算到此节……”

    意思就是李承志能掐会算,料事如神?

    昌义之很想骂人。

    那陶景弘如何,传言其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乃千年才得以入世一次的神仙。

    但深悉底理者哪个不知,所谓的活神仙,其实也就是一介颇懂养生,丹石之首的道士罢了。

    再者,那李承志真要能掐会算,为何没算出元怀,于忠谋刺元恪之事?

    这真是要把我老人家当傻子糊弄?

    窥见元丽与于忠脸上的难色,更甚至藏着些惧意,昌义之心中逾发惊疑。

    这二位非寻常之流,竟都好似是这般以为?

    荒唐!

    他硬是忍下一口怒气,又垂首翻阅。

    但越看越是惊疑,越看越是惊骇。

    平定沃野之后,李承志以不足两万之兵,数日连克杜仑十二部,攻破匈奴祖庭头曼城……不但大败窦领,更使杜仑部几近灭族?

    而后连夜南下,于陇山之西诱敌深入,仓促一战,便折伏罗之精骑五千。若非伏罗见机的快,以整整一卫断后,怕是死伤的更多?

    再之后,便是清水之战:元继手握万余兵力,多番布置,而城高墙固的清水仅仅只是半日便破……

    怪不得元丽面露难色,伏罗更似是心有余悸,只因这信中所载委实让人难以置信。

    形同天罚一般的雷器?

    连铁甲都能烧穿,且水浇不灭的火箭?

    若此言属实,便只这两样在手,莫说十万,便是来百万大军,也不够李承志杀的?

    昌义之很想骂一句“尔等贼子安敢欺我”,但想想这信中所载,再看看这三位此时的脸色,话到了嘴边却吐不出口。

    这三位又非三岁稚子,还能人云亦云,被人随
>>>点击查看《大魏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