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禁军中的鸟和人(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禁军中的鸟和人(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钟粟提出要对筛选出的不合格禁军进行安置,说起来容易,但真要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可不容易。

    “钟某的想法是,保留他们的军籍,分散到各地边军或者军器监各司坊备中,大宋培养了他们,却不愿意看着这些人被喂成猪,那便让他们继续效力。”

    钟粟的办法很简单,不夺走他们赖以为荣的禁军资格,但要给他们换个地方,如此一来,他们即便不太乐意,但至少大大降低了发生哗变的可能性。

    钟粟接着又说道:“这样的做法,至少能分化很大一部分人。”

    “如此做法,也算妥当,今冬各地各司坊备所需人手不少,虽有闲散百姓可征用以抵劳役,但有些地方,军中之人更为适合。”

    曾布拧成疙瘩的眉头有所舒展,两个多月前朝廷便议过此事,当时也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一直悬而未决,这次的禁军大换血,虽然还没有执行,但在大家看到河内郡军校那一万五千人的滚滚杀气后,便已经知道,目前三衙这两万出头的禁军淘汰六七成也不奇怪。

    而且,钟粟这个保留军籍是一步好棋,三衙禁军再差,智商情商不会差,脸面还是要的,丢了军籍实在太难听,保留下来对朝廷只是一串数字而已,至于往后的抚恤之类,根本不用担心,他们往后可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只会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来。

    “如此说来,这反倒成了一桩好事,那钟侯以为,对这些禁军该如何遴选?”

    章楶饶有趣味地问道,其实这本来不算什么事情,但因钟粟智计百出,一下子解决了大问题,他便很想听听钟粟的说法。

    “钟卿家有何良策,说说吧。”

    赵佶也有些好奇。

    “对于军士训练考核之法,钟某可谓一窍不通,但却有一条建议,新充实的一万五千精兵,完全是一支百炼铁军,如若依次比照,优劣自然分明。

    为公平起见,将他们与原来的禁军混编,然后列出各种项目进行一项大比武活动,自然高下立判。”

    钟粟说的这种大比武活动,其实在大宋军中一直存在,只是因禁军涣散,往往流于形式,所展示是基本就是花架子,可那一万五千精兵可是实打实的,就算混在一起,那也会形成强烈的打脸效果。

    不过这样做的好处更多,这些禁军不是有哗变的心思吗,让他们见识真正会打仗的精兵是什么水平,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挫挫他们的锐气,看谁还敢乱来。

    这样做不但保证了公平,同时还不需要外援弹压,可谓一举多得。

    “好!老臣看此法可行。”

    章惇总之就是个铁憨憨,赵佶还没说话,他已经站出来大声叫好。

    “臣等也觉得此法可行……”

    朝堂之中一片附和之声,赵佶点了点头,端起御案上的茶杯送到了嘴边。

    “官家,茶水凉了,奴才给您换换。”

    洪六抢上前去说道。

    “无妨无妨。”

    赵佶心情大好,多日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虽然仅仅是停留于纸面,但大局已定。

    很快,细化版的条程出来了,赵佶大笔一挥,立即执行。

    当然,他的信心也来自于皇城司察子的情报和孙破虏了解到的情况。

    当这些新的做法以某种形式传出来后,军中很快有了微妙的变化,先是有人开始远离那些意欲哗变的挑事人物,然后又有人居然在深夜偷偷锻体,很快,以往平静的骑射场、演武场变得无比热闹。

    临阵磨刀快三分,大宋禁军不是傻子,他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有趣的是,有些人看到别人开始行动,嘴上说着无所谓,但很快身体却很诚实地去了骑射场、演武场这些地方。

    当然,这些人倒不是觉得经过这样一番魔鬼式训练,便能赶上精兵的水准,他们觉得,再怎么整顿,总会保留下一些人,只要比身边的若干人等强,自己留下来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除了这个,他们觉得,就算被淘汰,最后别输得太惨,惜败和惨败还是有区别的。

    除了绝大多数,有一小部分已经觉得自己显然没有了任何希望,所以干脆放弃治疗,他们太清楚自己平时的表现了,不但不积极参与训练,有了钱便想着找个甜水巷的姑娘玩嘤嘤嘤的炕上游戏,这些年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干啥啥不行,泡妞第一名,连上马都得有人扶一把,上去了都有可能晕马掉下来,那里能谈得上骑射。

    当然也有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他们开始到处找门路,看看能不能通过说情之类的方式留下,或者分流个好一点的岗位。

    总之,政策一出,禁军中什么样的鸟和人都出来了。

    让钟粟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一举措,彻底打乱了汴京某位大佬的部署。

    樊楼的那件密室中,前些天还得意洋洋的老头此事又是摔砚台又是掀桌子,他不明白,如此精心的谋划,丝毫没有露出什么破绽,而且这一切都是顺势而为,几乎就是天然雕饰,毫无斧凿之痕,却被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