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西夏和大宋的不同(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西夏和大宋的不同(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皇城司全面启动,至于兰州府的一切备战活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种师道可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将领,他可是一个真正的帅才,在得到了胡世将、赵鼎、狄云飞、杨邦乂这些人才之后,士气更加振作。

    到了这个时候,兰州府王知州也不再想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来军中晃悠了,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诏令,但王知州自然看出来了,这种师道显然是要做大事,作为地方官,他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筹集粮饷,但因为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筹粮的负担也轻了不少。

    至于征发民夫之类的事情,现在行动还有些早,倒是户籍统计的事情让他很是忙碌。

    兰州生产建设兵团的一系列亮眼举动,让周边来投奔兰州府的人越来越多,眼看越来越拥挤,王知州便向朝廷去了札子,要对兰州州城进行扩建。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大宋子民对兰州府越来越有信心了,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其实说起来,这些人其实还是以那些保守的文人为代表。

    兰州府地处边地,以往总是战乱不堪,如果要大兴土木,显然不是个太好的主意,耗费了无数钱粮,最后却做了别人的嫁衣,实在有些不值得。

    在这件事情上,就连曾布都有些摇摆不定,兰州自古以来就是大宋的领土没错,但却属于那种必要是可以放弃的地方,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吗?

    但这些事情随着赵佶的一句话而确定了,既然要打西夏,兰州才是大后方,其根本自然是千千万万的大宋百姓,如果连基本的百姓安置之类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强我大宋?

    赵佶现在就是这么牛,以往要看文臣的颜色行事,当然现在不是不看,而是看得很少了,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难道是白说的吗?

    兰州府既然是大宋的土地,那便要牢牢地固守,放眼这满朝的文武,只是自己的臣子而已,天下可是姓赵,这才是关键。

    太祖就算留有誓碑又如何,那只是说“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又没说朝臣的话都得听,一国之君难道还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原来的历史线上,赵佶可是把能做不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何况现在是为了大宋的国防事业,那些鼠目寸光之辈的想法听听就行了,何须过于在意。

    左右摇摆的曾布在章惇章楶的一番劝解之下,也表示同意目前的做法。

    要知道大宋要发出一纸诏令,需要盖上玉玺和太宰两枚印章才算合法,在大宋一朝,政治其实非常民主,甚至民主的有些过头。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君权收到了限制,理论上会杜绝大量的昏君出现,即便真有昏君,只要二府不出问题,国家机器朝臣运转。

    可事实上,大宋还真出了不少无所作为的皇帝,更是冒出了一大堆无能的大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朝廷对文臣集团的待遇太好了,对武官打压的力度太大,才导致文武失衡,大宋便呈现出一幅娘炮样子。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都走权力集中的路线,否则像钟粟这样的主战派,显然太容易招狠了,活不过两集绝对正常,就算能活着,那也是生不如死。

    赵佶可不是这一次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其实在钟粟将御史台的高澄给重重打压一番之后,赵佶便已经有了集中手中权力的想法,随着后来钟粟的各种统战工作,其实已经将曾布章惇给慢慢引导过来。

    所以这次赵佶坚决要按照他的意思来发布诏令,朝臣们也只是象征性的地小喷两下便算过了。

    当然,朝臣们还有一个心知肚明的想法,那便是大宋对西夏的战争,赵佶终归在钟粟的怂恿之下才决定的,如果战事真的不利,反正有人背锅。

    大宋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西夏李乾顺也是没闲着,他终于勉强说服了大贵族阶层,各种指令开始下达到了十二军司,对大宋可能要发起的攻击严防死守。

    但是,大贵族们对火器研发的投入问题上,始终保留意见。

    在他们看来,火器并没有太大的实战作用,至于种师道的突袭铁石场,破坏军马场,所使用的火器也就稍稍好一点,而且多半就是大宋所有的家当了,在真正的正面战场上,大宋是拿不出太多火器的,而且问题肯定也不少。

    总之,靠着西夏铁鹞子和普通的铁骑,对付大宋困难不会太大,只要能够拖住大宋的第一波次进攻,然后两军处于胶着状态,西夏便可以采取两个手段。一是采取外交手段,让契丹对大宋施加压力,二是利用西夏的察子,不断进行渗透破坏。

    总之,他们坚信,大宋这次对西夏的进攻,或许会对西夏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和以往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只要能够拖下去,大宋软弱的皇帝一定会逐渐失去信心,最后不了了之。如果运气好一些, 弄不好还可以勒索一些战争赔款之类。

    从这一点上看,李乾顺比那些国内的大贵族的眼光要长远很多很多,只是就算是这样,就算大贵族们能够全力支持,同样加大军器的研发,那也远远赶不上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