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九百五十九章 种子!种子!(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九百五十九章 种子!种子!(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不知名王爷的权威是压倒性一切的,至少在樊楼,所有人在他面前只是草芥而已。

    他只是一挥手,现场就是一片真空。

    但这种真空极其煎熬人,常文越和康大官人虽然已经习惯了,但还是有些无奈。

    过了许久,常文越有些憋不住了。

    “我倒是听说了一件事情,钟粟要将一名从良的风尘女子纳入书院。”

    不知名王爷眼前一亮,他一下子明白了。

    这似乎是个机会,书院是什么地方,那是传道受业解惑之处,怎么能让风尘女子进入,这还有规矩吗?

    钟粟真是太胆大包天了,天子脚下居然要干出这种事情来。

    不过,不知名王爷在想了想之后,还是否定了。

    问题就出在天子脚下,如果是别的地方,或许还可以。

    “只要有我那个糊涂的皇兄在,钟粟就算把青楼开在书院里,他也不会说什么。

    常文越,本王知道你想将功补过,但此事恐怕不行,还是要另图良策。”

    不知名王爷一说,常文越马上想到了此前垂拱殿惨败的事情。

    当时在他看来,自己可以手握大义的,想要对付钟粟似乎很容易的。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钟粟居然覆手为雨,自己的一番滔滔宏论顷刻间化为乌有。

    刚让他吃惊的是,朝廷之上衮衮诸公或者装聋作哑,或者选择了支持钟粟。

    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甚至可以达到倾覆大宋的地步。

    当时的震惊过去后,他回国头来看看。

    自己想得似乎有些过了,大宋朝廷依然正常运转。

    如果还要那这个来说事,只是再走一遍失败之路而已,失败是成功的妈这话没错,但也不能把妈往死里坑。

    王爷果然是非常之人,一下子就看清了问题的实质。

    常文越本来还想拍一击响亮的马屁,可无奈之前的失败才惨痛,他都提不起精神。

    “近些时候,一切行动停止,本王总有一种被盯上的感觉。

    你们对钟粟了解太少了,也太大意了。

    要知道,钟粟还有一个皇城司副使的身份,他要想动用一些资源,并不困难。

    还有,尉迟宫铭这个老鬼神秘莫测,虽不在汴京,但却对这里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

    不知名王爷显然考虑得更多,两人听后点了点头。

    ……

    种师道终于来到了兰州。

    他来汴京的时候快马加鞭,去兰州走得更快。

    至于中途累死了多少匹马,他都没时间考虑。

    可他到兰州治所,宣布了朝廷的诏令后,才猛人想到了一点。

    自己一骑独行,运输马铃薯的马车还在半道上呢。

    可惜辎重车辆怎么都走不快,否则就可以立刻试种了。

    转念一想,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从现在开始立刻开展准备工作,先将暖棚搭建起来,然后种子也就差不多到了。

    至于车上的透明琉璃,到时候再装上就可以了。

    暖棚的制式构造,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钟粟有明确的交代,还给了他攻略,他一直随身带着。

    他倒是不担心当地不配合的事情发生,一方面他是奉朝廷的诏令而来,另一方面他也是军中的老人,在西军中颇有威名。

    行伍之中,实力才是第一位的,不会打仗,就算你再怎么能说会道也不行。

    敌军来犯的时候,那得靠硬实力,拳头大才是真理。

    所以不管是论权威性,还是资格,种师道都不存在问题。

    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利益。

    兰州和太原这些地方同属边地,但这些人却早在就听到了消息。

    他们早就知道了生产建设兵团的事情,也听说了高产作物。

    行伍之中更多的是中下层人民,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土地,这就意味着收入永远就是可怜的那么一些。

    可有了高产作物就不一样了,这就相当于凭空多出了好多土地。

    另外,边地的粮草主要还得依赖内地运输,有时因为战事吃紧或者出现恶劣的天气,运粮队伍往往负担极其沉重,还往往不能按时抵达。

    再说,运粮队伍也要吃粮,一批粮草运到前线,往往会消耗掉三成。

    可生产建设兵团和高产作物的结合,一下子便解决了这些麻烦。

    在这样的情况下,种师道便不存在先要镇住这些兵痞的麻烦。

    等到将兰州的驻军情况稍稍熟悉了一番,他便立刻开始发布了各项命令。

    其实一路之上,他早就谋划了个七七八八,加上有张叔夜的地图做参考,需要如何驻军、如何开荒,已经大概心里有数。

    兰州处于西夏和大宋的边境地带,大宋立国以来,宋夏两国曾多次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争夺拉锯。

    不但有西夏军,此处还时时有吐蕃人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