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八百二十七章 张叔夜遇匪(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八百二十七章 张叔夜遇匪(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chapter();

    对于军校的选址问题,钟粟原来的看法是,万一不行就找一处驻军之所,然后通过枢密院先让他们挪个地方。

    虽然这样的做法有些太委屈当地驻军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军校和火器监实在太重要的了,一旦建成必定会反哺当地驻军的,或许一时不会得到理解,但时间是个好东西。

    张叔夜说有一座废弃的城池,这就好办多了。

    这样最多也就是建些房舍之类的,起码不至于开山劈石,成本会降低不少。

    张叔夜走了,钟粟只能祈祷他听说的是事实情况,别到时候让大家空欢喜一场。

    钟粟的准备工作也很顺利,有曾布这面旗号,从各部抽人是现在最主要的人物。

    六部的部分精英必须为军校建设服务,尤其是工部,更是要抽调工程师级别的人物前往怀州。

    既然说有煤炭,那就说明当地人应该已经发现了,就看开采的量如何。

    钟粟其实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军校建起来之后,最好发展一番农业生产。

    大量推广蔬菜大棚显然是很有难度的,虽然琉璃厂已经建起来了,但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可不是随便就能用到的。

    退而求其次,如果有可能,在怀州照样大量种植马铃薯、甘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也是个不错的好主意。

    但天子之兵毕竟和生产建设兵团不一样,那是一只奇兵,不可能老是泡在田间地头。

    如此一来,那就只能发动怀州的老百姓了。

    钟粟相信,有这样的高产作物,怀州的老百姓不会不认账。

    虽说大宋富庶,但刚能填饱肚子和甚至填不饱肚子的人照样不少,怀州一直以来都是雷同军州,恐怕也不会富足到哪里去。

    汴京大学学田的千亩收获,怀州人民可以趁机占便宜了。

    听着不错,汴京大学有三千亩的学田,但最后的产出一均摊,放在大宋还是少了很多。

    相对而言,大宋南方产量,所以钟粟学田中的产出,总体还是倾向于向北方普及。

    其中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马铃薯和甘薯这两种作物,由于比较耐寒,水太多的并不是多好的事情,甚至会影响到口感,所以还是得在北方大量种植。

    不过玉米就不一样了,在南方种植的效果同样不错。

    钟粟还有一个想法,这个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那就是他的魔鬼椒计划。

    汴京大学学田种植,显然存在很多弊端,虽然至今没有什么发现,但他确信,终有一日,一定会吸引到契丹或者女真、西夏的探子。

    魔鬼椒炸弹,一定得成为一种突袭武器,到时候必须成为天子之兵的标配。

    钟粟的初步想法是,抛石机抛射可以在较大范围和较远距离形成伤害,可以作为魔鬼椒的远程攻击武器。

    同时还可以做成类似防狼喷雾的形式让单兵配备,就算不能杀敌,保命也和重要。

    哪怕将领也一样,万一出现了落单的情况,战力不如对方的时候,突然射出一股极其辛辣的气体,那效果想想都不错。

    至于具体怎么做,这里面牵涉到的麻烦还不少,暂时只需要收集,大量的收集,只有量级达到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其实钟粟也知道,后世阿三在这个方面颇有心得,甚至想过向美帝国主义兜售,可惜美帝国主义实在看不上,这件事情就作罢了。

    可这种东西到了千年之前的大宋,一定会是一样不可多得的大杀器。

    虽然不指望靠着魔鬼椒炸弹的威力赢得一场战争,但在局部战场,一定可以发挥出奇效。

    这样算下来,还是要有地,有足够多的耕地。

    这些情况,钟粟还没有对张叔夜详细说明,只是做了简单的安排。

    张叔夜临走的时候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他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该多问的。

    甚至在张叔夜看来,天子之兵可能同意采取生产建设兵团的法子,虽然他觉得未必是什么好事,但还是认了。

    大宋的武将就是这么悲哀,张叔夜的思路已经被反复洗礼,想立刻转型还是有难度的。

    在曾布的协调之下,成百上千的工匠、民夫已经开始在汴京聚集。

    他们只要等到张叔夜的消息,就要前往怀州建设军校。

    处于保密的需求,这些工匠和民夫是不需要回来的,不是要杀死灭口,而是要在怀州定居。

    所以对于这些人,总体都是采取自愿的办法。

    不过通过争取,大宋对这些人倒是提出了比较优厚的政策。

    只要是高过车轮的孩子,没人到了之后,可以分到十亩地。

    这十亩地是自留地,种植的作物全都是自己的。

    当然,他们还需要付出的是,还得为朝廷的地亩付出劳力。

    对于缺少地的农民来说,这十亩地还是颇有诱惑力的。

    当然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