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七百四十一章 大宋的人心(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七百四十一章 大宋的人心(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chapter();

    让李纲在多个学院学习,钟粟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这可是二十多年后东京保卫战的组织者之一,对于各个方面都应该比较精通。

    钟粟的汴京大学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环境,李纲的确来对了地方。

    六所学院本来就是有联系的,今后只要还出现复合型人才,脚踩数个学院也不是什么问题。

    尤其像李纲这种跨界型的,汴京大学简直就是统帅大将的摇篮。

    此外,钟粟还有一些别的思考。

    在理工、兵器方面钟粟虽然有路贲,但让他来统御这几家学院,人选并不合适。

    路贲更适合做一个刺客,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当然,适当搞一些关键技术方面的指导也不错。

    李纲这样的大将之才,用来统御大局其实非常适合。

    不过现在他只是学生,12年后才会考中进士,这段时间足够李纲干出不少大事了。

    到了东京保卫战发生的时候,北宋的防御力量其实并不算弱。

    如果李纲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准备,到时候也许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只会一头撞到铁板上。

    别说两路大军会师的梦想会破灭,恐怕女真主力也会消失在大宋境内。

    另外让钟粟觉得极为不爽的事情,就是北宋政府居然让童贯花费了100万贯,从金国人的手中买回了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地方。

    北宋固然富庶,但如此豪横的做派实在有些不值得。

    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要自己花钱去赎回?

    其实收回的幽云十六州已经被洗劫一空,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唏嘘。

    但即便这样,宋徽宗赵佶已经非常满意了,甚至因此将童贯封为广阳郡王。

    这个功劳丢给太监童贯实在是有些亏了,不过童贯这个人也算是太监里面能打仗的。

    坏事做了不少,但在对待外族侵略上,比那些投降派人士好要很多。

    对于这样的人,倒是无需想着要赶尽杀绝。

    最重要的是,还是要改变大宋的人心,让历史上曾经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爆发出真正的实力。

    除了李纲,钟粟还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宗泽。

    宗泽同样是东京保卫战的组织者之一,尤其是宋高宗南下逃跑之后,东京的防务就完全交给了他。

    女真几次进攻,都被他打退。

    但宋高宗的离去,意味着东京几乎变成了一枚弃子。

    宗泽上了24道奏疏,恳请他“回銮”东京,鼓舞士气。

    其实这不仅仅是鼓舞士气的问题,皇帝只要能坐镇,才能号召天下义兵勤王。

    但宋高宗早就被吓破了胆子,再加上身边还有一群同样吓怕胆的臣子,怎么可能会去而复返。

    果然,宗泽病逝之后,杜充接手东京防务,宗泽辛辛苦苦巩固起来的成果毁于一旦。

    他生前招募的义军也开始逐渐离去,东京不久后彻底陷落。

    良将绝对不少,但奸臣却更多。

    杀是杀不完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改变大宋士大夫内心的软弱。

    不过此时的宗泽,多半还在当知县,钟粟倒是没有太多的想法,

    李纲算是他收罗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往后的时间里,就要长期留在汴京大学完成学业,知道考中进士。

    ****************

    小冰河期控制的大宋,春天来得格外晚一些。

    放在很多年前,这时候的汴河两岸,应该是杨柳依依、河风徐徐,一片春色迷人眼的景象。

    当然,这也是青年男女踏青嬉戏、私定终身的好时节。

    大宋别的好处姑且不说,仅仅就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上,其实已经突破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底线。

    当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理念依然存在,只是已经宽松了许多。

    只要在公共场所遇到了心仪的人,想办法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也不会被视为过分。

    可惜的是,这些年中,汴京的青年男女想要去踏青,那就得等到很晚很晚,甚至拽个春天的尾巴。

    要不是钟粟改革了取暖方式,更多的底层人民根本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木炭。

    现在煤炭的几个很是便宜,最主要的是煤炭比起木炭特别耐烧。

    中等以上的人家,几乎火炉烧个不停。

    下层人民虽然不能持续烧炭,但早上用炭火把屋子烘热,然后用余温就可以度过大半天。

    到了晚上在烧一阵,就可以坚持一个晚上了。

    跟原来烧木炭相比,显然好了很多。

    钟粟的陶土火炉和煤炭开采两大产业才开起来第二年,规模就已经开始不但扩张。

    不少劳力都开始转向煤窑务工,因为他们发现,钟粟的煤窑和那些黑老板完全不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