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四百五十七章 扎心带打脸(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四百五十七章 扎心带打脸(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国子监。

    一处议事的大厅中,几个眉头紧锁的老头,脸色和大厅黑魆魆的顶棚一样。

    “这叫什么事情啊,好端端的书院,在这小子的手里,怎么就成了这样?”

    王元道突然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然后就在大厅中开始慢慢踱步。

    “是啊,哪有这样办书院的,不管是大宋还是前朝,书院除了教授圣人之说之外,哪里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简直岂有此理。”

    太学博士方宗典附和道。

    两人一言一语,很快就罗列出了钟粟的多项罪状。

    可其他人却都在安静地听两人的演说,却没有人参与进来。

    不管怎么样,这已经超出了国子监的业务范围,谁也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自然没有什么应对的经验。

    再说,现在大放厥词的是二把手和太学博士,在国子监已经算是位高权重,他们的话,谁又有勇气去批驳。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子监祭酒周鼎昌始终一言不发,甚至就连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出现任何蛛丝马迹,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简直就是在云里雾里。

    有些人甚至在想,周祭酒是不是还没想明白,或者在权衡什么利益。

    看到周鼎昌始终不表态,王元道实在是憋不住了。

    “各位,老夫决定联合众位大臣,一定不让钟粟的书院办成。”

    “好,我支持你!”

    方宗典立刻大声喊道。

    殿中的一部分也开始跃跃欲试,两位高层都如此义愤填膺,看来钟粟一定就是一个学术混蛋,如果不扼杀在摇篮之中,不知道还要祸害多少大宋五好青年和无知少女,不对,好像只有五好青年。

    不过有一部分人还是按兵不动,他们中眼尖人明显看到,当方宗典说话的时候,周大祭酒脸上的肌肉明显动了动,这好像代表某种意思吧?

    “既然如此,同意老夫想法的,大家一起出发,去中书省一趟。官家显然是被钟粟这小子的花言巧语给蒙蔽了,我们这些人却看在眼里,总不至于坐视不理吧?走!”

    王元道说完,方宗典立刻热血青年一般地站起身子,就准备上中书省大闹一场。

    “慢着!”

    始终一言不发的国子监祭酒周鼎昌终于发话了,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威严。

    老大发话,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除了王元道还立于当地,其他人纷纷落座。

    “大家不要草率行事,钟粟是什么样的人,想必不少人已经见过了,你们就那么肯定,他是花言巧语蒙蔽了圣聪,才会开办书院吗?”

    周鼎昌的眼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

    “这还用得找说吗?自古书院哪有杂糅百工之术的?这显然就是混淆圣人大义。”

    王元道激动地说道。

    “王司业,不要急着下结论,各位可曾想过,大宋为何出现了这么多私学,放眼嵩阳书院、应天书院这几家最大的书院,目前哪一家不是贡献巨大,他们的确不是我太学的一部分,而且各家有各家的一些主张,但这些年来却人才辈出,为我大宋贡献了多少人才?

    先不说别的,嵩阳书院的伊川先生,他可是一代帝师,他的‘洛学’各位觉得也是杂学吗?各位可以想想,他的四大弟子,与各位相比怎么样?不管各位怎么想,老夫是自愧不如。”

    周鼎昌这么一说,所有人突然觉得无比扎心,这话好像说得没错啊,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也称为“程门四先生”,每个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有些人甚至还去当面求教过。

    “老周,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是,我们的学问的确比不上,但是——”

    “老王,你先听我把话说完,我们是国子监,代表着大宋最顶层的学术,为什么却比不上几大书院?也许我们真的有些局限了,长期以来一直以自己为尊,认为身在国子监,那自然是眼高于顶,却慢慢淡忘了治学精髓,才被人赶超了。

    各位还是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钟粟的书院姑且不论,但从他在官家面前的几句话看,老夫突然意识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不足,自以为目光长远,久而久之反而目光短浅了。

    大家还可以想想,如果让我们去当这几大书院的山长,我们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吗?”

    周鼎昌这么一说,不少人恍然大悟,跟几大书院相比,他们已经不再是搞学术的人了,更像是一群官僚。

    虽然还是有人愤愤不平,但却明白,事实就是如此,周鼎昌说得很现实很无情,但却没有乱说。

    “老周,你说的我不是不明白,不过,钟粟的书院和几大书院恐怕不太一样,几大书院就算比我们强,可百工之术那些东西,怎么可以放在书院之中呢?你是不是有刻意回护钟粟的意思?”

    王元道和周鼎昌是搭班多年的老熟人,所以说话时少了很多顾虑,周鼎昌也不介意。

    “在书院中教授百工之术,的确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但正因为如此,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