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四百五十一章 恩科取仕(一)(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四百五十一章 恩科取仕(一)(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就在钟粟风风火火的地为书院奔走的时候,大宋的恩科录取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恩科既然是正科外皇帝特恩开科取士,那就意味着和要参加正常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那种参加省试殿试多达十几次的人也不是太多。

    但也因为这个原因,恩科的“恩”字决定了不会考虑过多的因素,只要符合条件,只要家中没有黑历史,干过杀官造反之类的事情,录取率还是非常高的。

    有时候仔细想想,这些人之中有些还真是被错杀的,如果运气好一点能够通过恩科进入大宋职场也不错,可惜还是会有不少人一朝错杀众生错杀,从此和大宋公务员序列永无交集。

    唐朝孟浩然就干了一件非常窝火的事情,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居然没有完全搞明白考场规则之类的东西,然后就被刷掉了。

    他其实后来还有一次机会,唐玄宗曾经去王维家中闲逛,那时候孟浩然和王维已经是好朋友,而且恰好他也在王维的家中。

    按理来说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通过王维的引荐,开个后门之类的可能性极大。

    可孟浩然的运气的确是太衰了,简直就是衰爆了天际。

    唐玄宗的确是看到了孟浩然的诗作,一开始还觉得不错,可惜就在叫好不已的时候,突然跳出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唐玄宗立刻头大如牛、怒火填胸,不禁感觉到这小子有点狂啊,不是有点狂,简直就是很狂。

    居然对九五之尊的我老人家都不放在眼里,想想也就罢了,居然还敢写进诗里面,写进诗里也就罢了,而且还结成了诗集出版发行。

    这是要诋毁我老人家吗,就算想出名也不必用这样的手段吧?

    行了,既然你很狂,觉得进入体制内没啥意思,那干脆该干啥就干啥去吧。

    就这么一句诗,孟浩然的上升通道就被彻底堵死,他只能浪迹天涯纵情山水去了。

    除了孟浩然,柳三变老兄的经历也很丰富,他总共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一气之下离开了汴京,还忍痛丢下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子,写下了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十年之后,宋仁宗亲政,一高兴便开了恩科考试。

    仁宗真的足够仁,为了让更多的读书人获得机会,这次还大大放宽了录取的条件限制。

    柳永消息还算灵通,听到消息后立刻杀到了汴京。

    这次倒是没有出现意外状况,他和哥哥柳三接同时被录取了。

    不过恩科毕竟是恩科,和正牌子科考还是有所区别,带点天上掉馅饼的意思,得到的太容易,总体来说待遇当然也不会太好。

    就像柳永的升职之路,明明政绩也很突出,但就是一直沉沦在底层。

    这个一方面有他不小心就写出了疑似有害言论有关,另一方面和他恩科出身脱不开干系。

    其实他职业生涯中几次小幅度的升迁,都和范仲淹有关系,可以说没有范仲淹,柳永只会混得更惨。

    不管怎么说,恩科还是很有好处的,至少对那些屡试不第和学到老考到老的兄弟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差不多就是不试而第。

    不得不说,大宋恩科人员的录取工作进展还是很快的,据钟粟的了解,赵煦一高兴,同样把恩科录取的资格放宽了许多,反正之前有宋仁宗放宽的先例,这样做也并不违和。

    其实从大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录取一些人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开始西夏占领了不少大宋的地盘,但那些官员并没有因此辞退,只是不能上任,有些几乎处于吃空饷的状态。

    到了后来,随着西夏的长期占据,这些官员逐渐开始自然减员,有的因为年老而退休,有些也开始补充到了其他地方。

    现在西夏被打残,一下子多出了很多地方,亟需官吏前去赴任。

    在当前的过渡期,这些原来的敌占区也不能出现空窗期,大宋政府只好暂时采取军管的办法,但军管也就暂时维持局面,真正要进行地方治理,还是得精通政务工作的人前往。

    当然,大宋政府也没有糊涂到让新晋的恩科举子直接去收复的失地去任职,那样贸然派过去纯粹是让这些人去找死,虽然说总体的局面已经得到控制,但衙门肯定已经破败不堪,治安状况估计也不太好,经济基础估计也非常薄弱,很多东西都是百废待兴,必须得有经验丰富的官员才能拿下。

    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宋朝廷便采取了先从原来的地方官员之中选拔一批,然后派往收复的失地去任职,接下来再用新晋的官员填坑。

    很快,钟粟就从吕嘉问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拟录用的名单已经快确定了,如果有什么想法,抓紧找赵煦说说,一旦正式公布,那就来不及了。

    钟粟也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自己的嵩阳分院和罗浮书院可是把所有勉强符合条件的人都上报朝廷了。

    其实人数也不多,嵩阳分院三人,罗浮书院四人,罗浮书院的贺松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