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三百八十九章 开封府尹吕嘉问(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三百八十九章 开封府尹吕嘉问(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钟粟安心回到蕤园后,心里默默盘算,这几天算是没有白忙活,不但搞定了火炉销售生意,还顺带解决了嵩阳分院将作学院人才招募的事情。

    相对而言,火炉销售的生意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大宋的一把手都已经首肯了,自然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再说,自己可是有先见之明的,提前就认识了将作监大监李诚,还取得了他的信任。

    这样一来,事情立刻变得简单起来,只要把各方路子打通,然后进入市场销售渠道即刻。

    想想非常廉价的煤炭,再对比一下木炭高高在上的价格,如果还有人坚持烧木炭,那就无异于烧钱。

    如果有人非要烧钱,倒也无所谓,钟粟相信,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包括陈旧的观念。

    据李诚探听到的消息,工部组织采集的煤炭已经堆成了十几座小山,分别堆放在了汴京城的各处,这也是为了方便各处的老百姓买炭方便,同时也是为了降低人群拥堵造成的安全事故。

    工部那里钟粟虽然还没有正式和张商英商量,但觉悟很高的张商英早就开始了前期工作。

    在这一段时间,关于火炉和煤炭的推广告示也贴遍了汴京的各个坊市和显著位置。

    至于煤炭和火炉的定价问题,钟粟也不知道张商英和赵煦是怎么密谋的,反正很快就确定了下来。

    看起来远远低于少木炭的成本,但里面的利润绝对丰厚。

    钟粟还没来得及思考火炉发售的时间,是不是赵煦还要采取一些什么必要的仪式,黄门内侍已经来宣他入宫了。

    内侍并没有透露入宫商量什么事情,但钟粟却猜测一定和火炉煤炭的销售有关。

    时间也容不得他过多地思考,在黄门内侍的催促下,两人一起进宫来到了勤政殿。

    一进入大殿,钟粟就发现殿中已经来了好三个人,张商英和李诚都在场,另外一个人钟粟并不认识。

    “钟卿最近辛苦了,既然都来齐了,那就说说吧。”

    钟粟一愣,这是要说什么,看来只有自己还不清楚状况,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官家,工部年后几乎日夜不停,煤炭的开采每日都在数十万斤以上,分别在城内各处设置了堆放地点,以供买卖。”

    张商英率先说话了,声音不大,但赵煦却听得如痴如醉,每日数十万斤啊,比起木炭简直就是神速,关键还没有出全力,算是试水采,如果以后火力全开,那每天又能采集到多少呢?

    钟粟心里却有数,数十万斤听着不少,如果汴京火炉普及,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不想扫众人的兴。

    “好好好,张卿做得好,朕心甚慰。”

    “下官已经让城内各处张贴出了告示榜文,今日汴京城内大街小巷议论纷纷,表示如有此物可供取暖,必定弃木炭而就煤炭。”

    说话的人钟粟并不认识,但听他的语气,应该是汴京城的什么负责人。

    虽然他说得没错,这些告示榜文之类的政府通告钟粟也看到了,但如果说“必定弃木炭而就煤炭”,似乎有些武断了,明显有奉迎赵煦的意思。

    也就这么一点点微弱的信号,钟粟便忍不住朝他看了两眼,然后又悄悄观察了一下另外几个人的表情。

    赵煦一脸欢喜,张商英和李诚却面无表情,显得庄重肃然。

    也就是这两眼,一下子就被赵煦给注意到了。

    “钟卿,这位就是开封府尹吕嘉问,你们今后还要磋商相关事宜,先认识一下吧。”

    听到这个名字,钟粟心里一震,但此时他也来不及多想,两人互相打了个招呼,就算是认识了。

    “钟老弟能为为大宋民生出大力,果然应验了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吕嘉问还是多说了一句。

    “吕知府是前辈,小子往后还要承蒙知府大人多多照拂指教,知府大人的谬赞,小子愧不敢当。”

    客套了两句,钟粟继续向赵煦回话。

    “小子已经在城南确定了一家专售店铺,大概三两日后就可以开售,官家还有没有什么要叮嘱的?”

    “钟卿也干的不错,不过往后倒是可以在城内多建几处专售点,你回去再考虑考虑。”

    “小子记住了,回头就去办。”

    紧接着李诚又向赵煦说了关于将作监生铁火炉的打制情况,还有就是各处瓷窑烧制陶土火炉的进度。

    赵煦的态度还是非常果断,一定要把量搞上去。

    钟粟心中暗暗发笑,在金钱的引诱之下,赵煦决心已经空前巨大。

    紧接着,李诚又向赵煦汇报了五侯府建设的准备情况,这些和钟粟没有关系,他也没有留意,倒是开始想这个开封府尹吕嘉问。

    虽说都出自开封府,但未必都像包拯那样清正廉明,反倒有一些葫芦僧,只会败坏开封府在世人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钟粟觉得自己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吕嘉问还真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