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场(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场(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何文运率先发话了。

    “我惠州开办铜厂,是安邦定国、造福黎民的大事,铜政司成立的这一段时间,苏铜司和钟使殚精竭虑,为铜厂的开办尽心谋划,可以说宵衣旰食。

    现在,铜厂炼铜在即,需要讨论一下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我以为,原材料供应,直接关系到出铜量,所以本府建议,不管怎么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可肆意挥霍国帑。”

    何文运的话听起来丝毫没有破绽,而且态度非常清楚,看不出一丝私心在里面。

    “何知府说得没错,我大宋在冶铁上一直让辽夏金眼红,如果在炼铜上取得更大的进展,一定会对让西北胡虏不敢小觑。”

    盐铁司的一名官员接着说出了一番话,钟粟对他的话还是很认同,大宋还真是这个情况,铁制品是严禁出口的,贸然将铁器卖给外族,几乎就等同叛国大罪。

    当然,外族也采取了反制措施,他们坚决不向大宋出口马匹,就算是和大宋有兄弟之好的辽国。

    兄弟情义归兄弟情义,亲兄弟明算账,但如果不小心谈到了马匹和铁器,大家也会自动绕开。

    当然,私下里的交易也是有的,两国都在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但从来都不会承认。

    “我同意大家的看法,起初的炼铜方法,虽然也不错,但显然跟不上我大宋的需求量,现在我大宋官家对炼铜之法亲自观看,并将下官派往惠州,下官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

    既然要飚官话,谁还不会飚两句,钟粟也是一番慷慨陈词,顺带将当今宋哲宗抬了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显,再过一会儿,恐怕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的辩论,提前表明立场非常重要。

    钟粟听了听,接着说道:“对于原材料的供应,何知府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朗,一定确保出铜率,还不能浪费钱,那就要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把好关,不知苏铜司有什么高见?”

    钟粟明白,真正代表炼铜的人是苏东坡,采取招投标的主意虽然是他想出来的,但背锅的无尚重任还得交给苏东坡。

    “下官来说两句,目前掌握的情况,煤炭、铁石的供应商贾达到了十二家,一旦选择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到铜的产量,我倒是有一个想法,想跟大家说说。”

    苏东坡先吊了吊大家的胃口,直到大家出现了一副眼巴巴的样子,才将原材料的招投标方案和盘托出。

    一席话说完,现场又是一片死了人一样的宁静。

    这个方案中的说法,所有人都是闻所未闻,他们一时之间根本想不到该说什么,回味了一番,大家的眉头渐渐舒展,大多数人算是搞明白了。

    “苏铜司,这个做法是不是稍稍麻烦了一些,其实原料供应,之前已经有了惯例可以借鉴,只要加以约束,他们自然会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原材料的,各位又以为如何?”

    说话的是常长史,钟粟已经有所耳闻,这个人胆小怕事,只会看何文运的颜色做事,很少会发表自己的主见。

    他这样说,显然是早就摸透了何文运的想法。

    “常长史说得自然有理,不过惯例归惯例,但有些事情还是应该变一变的。下官就听说过,有些材料供应商贾,商德不佳,借着给府衙供货,居然以次充好,但如果用了下官的方案,层层把关,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风险。”

    苏东坡明白,此时必须寸土不让针锋相对。

    “苏铜司的做法是稍稍麻烦一些,但下官也觉得非常可行,不知道里面说到的专家评审团这些,可有人选?”

    钟粟干脆直接甩开讨论焦点,默认已经方案已经通过,直接点到了具体的事项。

    “钟使问得好,我已经是第二次来惠州,此事如果要真正做到公平,必须选出德望卓著的人来担任专家评审团,才能确保入选供应商是真正符合要求的。”

    苏东坡也接着钟粟的话说道。

    “依照本府来看,还得请这些德望卓著的人,他们恐怕未必愿意来,是不是可以直接将供货商贾定下来,相信这些供货商贾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应该不会看走眼的。”

    何文远觉得再不说话,议事的方向就被苏东坡彻底带跑了,赶紧努力了一下。

    “何知府,下官虽然来惠州时间不长,但听大家议论,这几年惠州物阜民丰,都在感谢何知府的爱民如子的德行,如果要让这些人来当专家评审团,他们只会感念何知府的恩惠,怎么会不愿意呢?”

    钟粟的话意图非常明确,只要何文远不翻脸,他便一路捧杀下去,直到将事情定下来。

    “钟使过誉了,你的话说得自然有道理,但本府觉得这样还是有些劳民伤财,不如直接指定两家供货商就行了,最好按照往年的惯例,再对他们讲明利害,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何文运显然已经有些着急了,他发现这次会议,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的。

    他虽然已经做了准备,但跟苏东坡和钟粟的准备工作相比较,显然有些不足。

    不得已之下,只能以一把手的身份,软软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