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大宋教书匠 > 大宋教书匠目录 > 章节目录 第一百九十五章 湿法炼铜技术(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大宋教书匠 章节目录 第一百九十五章 湿法炼铜技术(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水法炼铜?张先生好手段啊。”钟粟笑呵呵地说着。

    他这时才真正想起来,这个张潜,居然就是那个在宋朝将炼铜法发扬光大的那个人。

    “钟先生居然知道这水法炼铜?”

    张潜本来是一个比较沉默的人,自己的拿手好戏被钟粟一语道破,情绪明显变得非常激动。

    “师傅曾经给小子传授过一些,不过没有这么大量提取过铜,所以还能识得。”

    钟粟只能做出这样的解释,总不至于告诉张潜,电解炼铜法效率更高,而且可以得到99.9%甚至更高纯度的铜吧。

    “钟先生看来对这水法炼铜早就知晓,贵师傅显然是一个奇人啊,明叔(张潜的字)自认为是已是古今炼铜法第一人,没想到造化神奇,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张潜说到这里的时候,一脸的激动,但也有一丝丝沮丧。

    钟粟突然觉得有些不忍,张潜本来是想展示一下子的工业水准,没想到被一语道破,独创性大打折扣。

    “师傅的炼铜法也不是自己独创的,他是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黄白》中看到,然后才进行了试炼。”

    钟粟随口说道,他非常清楚,张潜的湿法炼铜技术,也是传承自葛洪的记载,这样说起码不至于让张潜过于沮丧。

    “原来是这样,我也是从《抱朴子内篇黄白》得到了启发。”

    张潜说到这里,满脸红光,好像突然遇到了十年未见的知音一样。

    就在说话的空档,钟粟对张潜更多的记忆也慢慢浮出水面。

    据史书记载,张潜这个人小时候也是神童一枚,诗赋写得非常不错,书法也没问题,对天文地理也有一定的研究。

    他绝对不是简单的理工男,而是文理通吃型的。

    能留在嵩阳书院,其实炼铜只是兴趣爱好而已,更重要的是他性情沉稳,学问渊深,在学生中地位尊崇。

    华夏在炼铜技术上远远甩了世界八条街,O洲那些野人们,直到15世纪才发现铁单质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还惊讶地哇哇乱叫。

    其实这个时候,我大华夏的铜钱都已经随处可见好久了。

    湿法炼铜技术技术其实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处于雏形阶段。

    南北朝时期,湿法炼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朝末年,这项技术已经发正成为一门初步的工业门类。

    到了张潜,湿法炼铜技术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从这个时候开始,炼铜工业真正进入了规模化阶段。

    在那时候,大家都习惯叫“水法炼铜”,“湿法炼铜”的叫法是后世才有的。

    当然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湿法炼铜”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一个置换反应而已。

    最有趣的是,古代这个原理的发现,很快被某些江湖骗子利用,成了他们发财致富的一项新手段。

    这些人大都市不敢去,害怕被识破,便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伸出了魔爪。

    他们号称能够点铁成金,而且现场演示,一根铁条伸进所谓神仙水(硫酸铜溶液)中,不一会儿取出来便金光灿灿。

    乡民见过黄金的也不多,对铜和金的颜色也没那么敏感,一看到如此神奇的变化,立刻上当。

    骗子还会继续,让围观的人自己尝试,结果自然也效果明显,乡民确信,那神仙水真的够神。

    至于骗子为什么还要累死累活到处跑,而不是用自己点出来的金子去享受生活,已经没有人去想了。

    果然是LIUMANG不可怕,就怕LIUMANG有文化。

    张潜能够总结前人经验,将湿法炼铜技术发扬光大,可不是为了骗人。

    这个时候,他其实正在写作《浸铜要略》,由于钟粟的出现,张潜立刻决定,自己的《浸铜要略》完成后,希望钟粟能够帮忙校对,钟粟一口答应。

    看着一片片铁片逐渐析出的铜,钟粟马上突发奇想,自己的骡车设计又有了新思路。

    铜这种金属,光泽本来就比较独特,明显比铁要逼格高一些。

    自己制造的车上如果能加入铜的元素,绝对可以创造第一个新的卖点。

    有了想法自然就要去干,钟粟已经想好了,从第二批订单开始,马车的某些部位,要点缀一些铜元素风格。

    有些人不是想把自己家族的姓氏镌刻到车上吗,如果换做铜色风格,绝对可以亮瞎无数钛合金狗眼。

    另外,车上也可以加上一些铜色装饰,虽然对整车的安全性、稳定性没有什么帮助,但绝对会成为下一代车的亮点和特色。

    实现起来也很容易,真正重要的部位,就用铜皮做装饰,不太重要部位,将铁构件浸入硫酸铜溶液,镀上一层铜也不错。

    钟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潜,张潜一听,也很吃惊,他更多地思考的是铜的工业运用,却没有钟粟想得多。

    本来这项技术对于张潜就是专利,既然钟粟对情况非常了解,张潜也无话可说。

>>>点击查看《大宋教书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