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 > 历史小说 > 扛着AK闯大明 > 扛着AK闯大明目录 > 章节目录 第225章 如火如荼(第1页/共2页)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收藏本页

扛着AK闯大明 章节目录 第225章 如火如荼(第1页/共2页)


****3*6*0**小**说**阅**读**网**欢**迎**您****

请用户自行鉴定本站广告的真实性及其合法性,本站对于广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但着急也没用,老郑在朝廷认识的最大的官是前福jian巡抚熊灿,老郑也是受了这厮的感(忽)化(悠)降的大明。?Q看 最 新?R?Q章 节?R?Q百 度?R ?Q搜 索?R ?Q 品 ?R?Q 书 ?R?Q ?W ?R

    可这厮命太短,挂了得有好几年,坟头草都两丈高了。

    好不容易花费十万两银票搭了当朝首辅魏藻德的这条线,可才没多久,这厮莫名其妙的被抄了家。

    后来又花费十五万两银子搭了当朝成国公朱纯臣,这个大腿够粗壮吧,可惜没过多久,国公爷都被除了爵。

    我ri,那可是世袭的公爵,这也太倒霉了吧,找谁说理去?

    老郑后来辗转反侧,花费老大功夫,终于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原来都是那个封了世袭侯爵的讨厌家伙在坏事!

    但又听说这个家伙极得大明皇帝新任与器重,老郑想来想去,还是准备使用老法子。

    老郑很穷,穷的只剩下银子,于是乎便派了老张,不远千里的从胡建溜达过来。

    “啥?你家老爷想整个爵位?”刘鸿渐脸显得很吃惊,心却是一阵mmp,这个老郑,欲壑难填啊!

    “嗯呢!”张瑾小鸡啄米。

    “这个……不好办啊!”刘鸿渐一脸的为难。

    “我家老爷说了,钱不是问题!”张瑾对此一脸的骄傲。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那是什么问题?”

    ……

    两人各怀心思,漫天要价,地还钱。

    最后一口价敲定,老郑每三个月在原来基础额外提供米粮六十万石,除此之外还要一次性交付白银伍拾万两,外加老郑家的主力战船五艘。

    而老朱则晋封老郑为大明伯爵,给老郑梦寐以求的荣耀,从此光宗耀祖,走人生巅峰。

    二人相谈甚欢,全然不顾一南一北的老郑和老朱一个劲的打喷嚏。

    在刘鸿渐看来,这生意简直不能太划算,大明现在最缺啥?

    不是银子!而是粮食!战船!

    而伯爵是个啥?名头而已!又没有封地,至于俸禄,有给呗,没有的话,你还能咋的?

    然而以他对老朱的了解,这厮肯定会耿耿于怀一阵,毕竟边关的将士为他流了血,而老郑?如鲠在喉呀!

    但他相信老朱权衡利弊后会同意的,毕竟军粮和战船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太重要了。

    而老郑大小战船足足有三千艘,主力也有近五百艘,自东南亚、欧洲往返于大明的商船,每艘都要交三千两保护费买他郑家的令旗,否则会被打劫。

    南国海扛把子,海盗界的村春树,年入保护费千万两!

    银子是什么?一堆旧金属而已!

    张瑾心满意足的走了,本来以为要废一番周折的事情,竟然一次会晤搞定了,这让他深深折服于自己的辩才。

    刘鸿渐的考虑不同,天jin卫的宝船厂早晚要建起来,但船匠是个大问题,算船匠有了,想从无到有也是个老大难,而有了来自海盗王的主力战船不一样了。

    虽然刘鸿渐知道即使是老郑的主力战船,在如今的时代也算不先进,但总老朱家的渔船要先进太多。

    况且,华人最擅长什么?

    看看所谓的佛郎机炮知道了,从第一门弗朗机炮交给大明匠人后,十年之内,各种仿制版本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

    用于城防的、用于海防的、用于海战的、野战的大大小小十多个变种,而且质量原本的弗朗机炮还好!

    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但过不了多久,你的也是我的,而且你的更棒!

    刘鸿渐也很开心,拉着牛大棒槌便去了后厨喝酒……

    第二天,刘鸿渐破天荒的去参加了早朝,在接下来的阁议向崇祯禀明的此事,崇祯略作思考后果然答应。

    虱子多了不痒,银子欠的多了不愁,不一个爵位吗?又不是世袭,给他便是!

    于是乎大笔一挥,老郑成了大明的南安伯,而崇祯大叔得了军粮,刘鸿渐得了银子,二人的合资子公司得了五条主力战船。

    之后的的日子,刘鸿渐除了军械所和军营哪都没去。

    午和军械所的兄弟一同参与训练,下午则跟宋大爷全力监督燧发枪、纸壳弹的生产。

    同时,耗时颇久,大明帝国第一个使用新式纺纱机的纺纱工坊正式开工。

    大明皇家纺纱厂由三百架新式纺纱机,和五百名经过培训熟练使用新式纺纱机的妇人组成。

    这些妇人大多是军械所匠人、千户所士兵的家属,她们感激侯爷给了她们工作,给了她们银子,给了他们希望。

    以军械所、万岁山千户所为核心,四周围绕纺纱工坊、琉璃(玻璃)工坊、诸多温棚,一排排民居也拔地而起。

    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近万人的聚居区,士兵、匠人、民壮以及他们的家属、孩子,他们把家安在了这
>>>点击查看《扛着AK闯大明》最新章节